許鞍華 - 塵翎

許鞍華 - 塵翎

許鞍華上台領取最佳導演獎項時說,年輕時她覺得要去康城拿獎才夠威,現在老了,倒是喜歡在自己人手中接過獎座。
我很喜歡她,她不拍戲的日子,時常在不同影展裏看見她,和她同場看戲不是甚麼難得的經驗,通常她都是一個人,等待開場時總在看書,常是厚厚的英文小說。可以想見,她一直很努力充實自己。
她有自己的一套語言與觀看世界的方式,可是每當她改編別人的作品,尤其是她喜歡的經典,比如金庸或張愛玲,卻總顯得侷促,常有眼高手低之歎。或許因為太喜歡原作,改動時反有顧忌,走得太近反倒看不清楚。但拍自己構想的故事,或是自己採集資料得來的神思,愈是平庸的材料,愈能在她手中發射出光芒,靈光動人,連演員也演得出色。
她讓我想起法國電影新浪潮之母AgnesVarda(華坦),華坦八十歲了,還有新作品,仍然創作力旺盛,近作《沙灘上的華坦》在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公映,好評如潮,影迷都捨不得她退休。許鞍華也像是香港的華坦,從石破天驚反叛前衞,到沉實樸素,靜靜說故事,每一次都教人把電影的熱情延續下去。
吾友潘國靈近日撰文說入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event(事件),有其神聖意義,是個人生活經驗的累積與靈魂提升。說得好,好像《天水圍的日與夜》這樣的電影,細細碎碎不厭其煩說着生活的故事,只有在電影院那樣的氛圍,才可讓人安靜下來,咀嚼出真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