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舊世代爭論 尊重不同文化「奧巴馬主義」主導美外交

打破舊世代爭論 尊重不同文化
「奧巴馬主義」主導美外交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三個月,外交表現務實謙虛,他前天(周日)在美洲國家峯會結束後的記者會,提出兩項外交政策方向,傳媒形容為「奧巴馬主義」(ObamaDoctrine):美國是強大富裕國家,但須承認只是眾國之一,別國都會有好意念,利益不應被忽視;美國要活出普世價值觀的同時,應尊重不同文化和觀點,不論盟國或敵國。
「我堅信,若我們願意打破舊世代的爭論和意識形態,繼續向前,就像我們在今次峯會一樣,彼此負責任、尊重及互利,各國在這個具挑戰性時刻過後,都會更強、更繁榮,在美洲推動更多機會、平等及安全。」奧巴馬說:「我們要言行一致……我們不是要授課,而是透過行動,展現我們價值觀和理念的好處。」

令人聯想起戈爾巴喬夫

奧巴馬力求改善美國國際形象的決心,令人想起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MichaelGorbachev)。但奧巴馬的步伐更急促,執政未及百日,不只跟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握手,還跟古巴眉來眼去,放寬部份對古巴探親和滙款限制、向歐洲承認美國要為國際金融危機負責、提出與俄羅斯重建關係等。
奧巴馬「外交新政」的作風,卻惹來美國共和黨國會議員恩賽因批評:「我認為總統跟查韋斯嬉笑,是不負責任所為。那人與(古巴前領袖)卡斯特羅(FidelCastro)是一路人,獨裁又反美,美國總統不應跟他友好。」奧巴馬反駁,他的政策無損國家安全和利益,批評「那認為對曾敵視我們的人有禮或展開對話就是示弱的觀念荒謬」。
但奧巴馬帶來的改變,卡斯特羅未完全收貨,要求奧巴馬撤銷對古巴實施近半世紀的經濟制裁,指制裁令古巴人民受苦。他提醒奧巴馬:「無論在任何時代,持續的不公平和罪行,都是不正當的。」
阿蓋德第二號人物扎瓦希利就發表錄影片段,奧巴馬領導下,美國對穆斯林及受壓迫者的態度「沒有任何改變」。
美聯社/法新社

美國總統外交宣言

除了奧巴馬,美國史上總統的主義也層出不同,展示了美國外交政策的變遷。

門羅主義(MonroeDoctrine)

美國第5任總統門羅於1823年12月2日發表演說,規限歐洲列強不得再在南北美洲開拓新殖民地,任何控制和壓迫南北美洲國家的企圖都被視為對美國的敵對行為,從此將拉丁美洲變成美國「後院」。

杜魯門主義(TrumanDoctrine)

二戰後,面對蘇聯共產主義威脅,總統杜魯門1947年3月發表宣言,要自由人民必須對抗外國擴張征服行動,要美國擔當「世界警察」角色,防止共產主義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現,揭開冷戰序幕。

布殊主義(BushDoctrine)

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提出恐怖分子和包藏恐怖分子國家沒有分別,為入侵阿富汗鋪路,又提出「先發制人」推動民主策略,將單邊主義推到巔峯。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