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吃雞不見雞,吃魚不見魚的分子料理(MolecularGastronomy)美食,近年在港大行其道。法國駐港領事趁法國五月活動,邀得有分子料理之父稱號的法國化學家HerveThis,聯同米芝蓮三星廚師PierreGagnaire來港獻技,昨今舉行兩場十道菜的分子料理晚宴,每位3,888元也座無虛席。
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發言人稱,法國駐港領事特邀請了HerveThis來港,與酒店法國餐廳主理人PierreGagnaire炮製兩場十道菜的分子料理晚宴,每位3,888元,反應熱烈,120個名額爆滿,「This同Gagnaire係好朋友,一齊鑽研咗分子料理好耐。」
「明明係雲吞 食落係芒果」
所謂分子料理,源自18世紀,其後由法國化學家HerveThis及匈牙利物理學家NicholasKurti於1988年重新提出,以科學角度解構食材,將食材以不同烹調方式及加入其他不同物質,將原有食材重組成另一個不同形態,但就保留其味。HerveThis在晚宴前夕對傳媒表示,以胡蘿蔔作比喻,表面是一個胡蘿蔔,內裏由不同化學成份組成,解構其成份便可創出不同菜式。PierreGagnaire補充說,例如外表是啫喱球,味道卻是蘋果。
本港食評家紀曉華表示,分子料理在歐洲等地流行了十多年,近年在港大行其道。烹飪手法包括慢煮及結構重組,「好似慢火炆好食啲,中國人都識。至於將食材結構重組,只係一種表現手法,給食客驚喜,明明見到係雲吞,食落原來係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