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點惘然,才有味道 - 李怡

帶點惘然,才有味道 - 李怡

同文邁克寫張愛玲的《小團圓》,說她只記得當時的惘然。許多人常引用李商隱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的原詩作於他逝世前不久,題為《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只活了四十七歲。這首死前之作,有人說是「凝縮着詩人匆匆一生裏的跌宕流離的命運,失落沮喪的際遇,諱莫如深的情感,夢幻綺麗的愛戀」。古往今來,不少人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但詩境朦朦朧朧,依稀仿佛,似有似無,感覺得到,捉摸不着,可以意會,不可言傳。文學研究者空費推敲。
近代學問家梁啟超卻坦率說出他讀這首詩的感受:「義山的《錦瑟》、《碧城》、《聖女祠》等詩,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着。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飲冰室文集》)
梁啟超大師,坦承自己並不「理會」詩中「講的什麼事」;坦承自己「解不出來」「一句一句」的「文義」。但是,他覺得美,精神上得愉快;「美是多方面的」和「含有神秘性的」。
梁啟超讀《錦瑟》之道,是讀文學作品的不二法門。尋章摘句,溯古探源,總想弄通作者真正含意,可能有做學問的趣味,但沒有了領略、欣賞文學作品「神秘性」的趣味,也無從陶冶自己的文學品味。黃春明最近說,作品被學者分析來分析去,都好像不是他的作品了。
所以,讀文學作品,保持朦朧,帶點惘然,才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