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患者過來人:「身上造口如戴眼鏡」

大腸癌患者過來人:
「身上造口如戴眼鏡」

【本報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每年逾1,600人死亡,不少患者因腫瘤太接近肛門,故連肛門也要一併切除,改用人工造口排泄,有病人20年來與人工造口共存,並鼓勵病友身上的造口,就等於戴了眼鏡一樣,毋須忌諱。外科醫生指港人飲食普遍多肉少菜,大腸癌在未來數年可超越肺癌,成為頭號癌症殺手。

三四期治癒機率低

香港造口人協會主席葉志堅表示,自己不煙不酒,生活健康,平時也甚少患病,卻在20年前、當時35歲盛年時,證實患上第三至四期大腸癌,因腫瘤接近肛門,故要切除肛門,手術後在腹部開一個造口來排泄,「突然間知道自己有癌症,真係好難接受,人生嘅計劃完全打亂晒,仲要一世帶住個造口」。
幸好葉志堅性格積極樂觀,不但捱過了化療及電療的辛苦日子,很快也接受了「造口人」的生活,他形容部份病人需在腹部開造口,就好像有近視或遠視的人,需戴眼鏡矯正視力,「我經常鼓勵啲病友,身上嘅造口就好似戴咗眼鏡一樣,唔使忌諱,更加唔應該俾人歧視」。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指,雖然早期大腸癌的治癒率可高達九成,但半數患者在出現病徵求診時,已屬第三或四期癌症,令治癒的機率降低。通常第一、二期的患者可以手術切除帶有腫瘤的結直腸部份,若腫瘤不接近肛門,毋須切除,患者便不需造口,近年採用創傷性較低的微創腹腔鏡手術,更可縮短患者的康復期。他呼籲50歲以上人士、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吸煙、飲酒及缺乏運動等高危族,應每五年做一次大腸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