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浮山再打造(二之一) - 鄧達智

流浮山再打造(二之一) - 鄧達智

對「打造」這個動名詞有點抗拒,當然不因它流傳自國內,一方水土用字能在另外一些地方通行自有其魅力;例如香港慣用的埋單,搭的士(變成打的)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結賬,乘計程車;而公安→警察→阿Sir早已默默潛移。
「打造」太似樣板戲,監生大開弓,未顯自然。
規劃署正研究改善流浮山鄉鎮及鄰近地區五百六十五公頃的土地規劃,聽聞以旅遊康樂為主導,希望不會像香港眾多工程最終紛紛盡落富豪家,變成發展商圍城屏風樓項目。
或者小人之心量度政府之腹;總覺公家行事由大財團背後拉線才夠膽起步,亦即是說這類看似叫人振奮改善環境與民眾設施的項目,大多只是財閥插旗的前奏。
我愛流浮山,在天水圍建起之前,貨櫃車一夜破壞盡屏廈路沿線的田野魚塘濕地河流之前,從我家屋頂便可遠眺流浮山、后海灣及蛇口一帶的風景,不論好天氣的日落或者風雲變色雷電雨漸入,這大片群山環翠的肥美平原,都曾給予我心靈莫大感受與安慰,在它前面我的眼睛永遠童稚。騎着單車沿流浮山到白泥或尖鼻咀釣魚游泳或乾脆看日落的日子是我童年,少年甚至回來工作之後前段日子最最快樂的時光,它不如杭州山水文明鼎盛,卻是一片自然,淺海波平的日子猶如一個加碼西湖,在旁散步、慢跑、騎單車、野餐或談情說愛皆宜,更不用再mention它是生蠔及海產勝地,所謂「游水海鮮」之發源處。不要作甚麼打造,就歸本還給大自然,不造作去美化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