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 - 蔡瀾

《送行者》 - 蔡瀾

《禮儀師之奏鳴曲》一片,原名《Okuribito》,是送行者的意思,簡潔又切題,英文片名的《離開Departure》,亦佳。
已經有多位朋友讚美,不必我多說。我想講的是,此片只不過是一部小品,拍得當然不錯,但始終不成大器。
雖然得到了○九年金像獎最佳外語片,但看對手的那幾部,水準平平,不像往年那麼競爭得熱烈。而且,談死亡的電影好像很cool,是很hit的話題,一般觀眾認為可以參加討論一番,自覺層次高了。
也許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是根據以往看的日本片來作結論的。
有關傷逝的電影,伊丹十三拍的《葬式》,譏諷日本人形式主義,更有看頭。如果說本片拍出傷感,那麼野村芳太郎導演的《砂之器》中,那種櫻花的淒美,和本片拍的櫻花比起來,你就知道什麼叫小品,什麼叫大器了,而且人家是幾十年前已經拍的。
山崎努是我最喜歡的日本演員,早在黑澤明的《天國與地獄》中已有很突出的表現,隨着年齡的增長,他愈演愈不動聲色,當一個送行者這行業的師傅,這角色無懈可擊。
演妻子的廣末涼子,由少女看到她成熟,這是她最成功的一部戲。
反而本木雅弘的演技顯得幼稚,能得到香港影展的最佳男主角,是片子的功勞。
劇照中男主角拿的大提琴,比例不對,很小很小,起初不懂,後來片中加以解釋,安排得很好,導演瀧田洋二郎拼命用平凡的手法來講故事,但功力還是比不上山田洋次,請把山田的舊片拿來一看。
《送行者》整個片子說出日本人的本性:要做什麼,就要做得最好,這是我們中國人應該學習的。汽車是美國人發明,也是他們最大的工業之一,但日本人學習後已做得比他們更成功。連印度咖喱也被他們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