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總理溫家寶剛以「不進則退」的「硬功」,告誡港人在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上要力爭上游後,中央又再透過送大禮的「軟功」,進一步確立本港人民幣債券中心地位,優惠包括擴闊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發債體,至內地港資銀行子行,而代表國家主權象徵的財政部,亦積極考慮首次在境外──香港,發行人民幣債。
利增港人民幣存款
據悉,特區政府及金管局等,短期內將與人民銀行、財政部及銀監會等內地機關,就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及中小企「外保內貸」等措施,洽談詳情,相信隨着公佈陸續在港實行,亦有利進一步推動本港人民幣存款增長。所謂「外保內貸」,是讓中小企運用境外認可抵押資產作擔保,獲取港資銀行內地子行提供貸款。
兩會期間,曾有傳聞指財政部計劃來港發債達1000億元人民幣,不過消息指,現階段未悉中央來港發債規模。過去國家開發銀行等國家級金融機構,雖曾在港發行人民幣債,惟代表國家主權級別的財政部,只曾在境外發行美元債券,從未於境外發行人民幣債,故是次財政部若真的來港發債,非常突破性,對確立本港作為人民幣債券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意義極重大。
截至2月底,本港人民幣存款達540億元人民幣,07年起內地金融機構率先獲准來港發行人民幣債,為本港人民幣存款新增投資出路。
財政部研港發債 意義大
內地法規要求發債體需具備連續3年盈利紀錄才能發債,但港資子銀行自07年4月才註冊成立,消息指,本港一直爭取獲准以「祖父條例」(子銀行成立前的分行盈利紀錄)計算3年盈利,是次公佈顯示中央對有關要求已作彈性處理。
消息說,港資銀行子行在內地吸存能力仍然有限,需倚賴國內同業市場拆借,容許有關機構在港發債,可幫助子行建立更長期及穩定資金。另外,本地銀行目前在港吸收的人民幣存款,不能經子行在國內作貸款用途,需經結算行滙入內地人行賬戶,但消息說,日後子行在港發債融資,若由散戶以外的機構投資者(本港銀行)認購,變相將部份本地銀行人民幣存款,通過認購債券形式,滙入內地子銀行,成為貸款資金來源。
中央容許港資企業「外保內借」方案,亦具重要突破意義,消息說,因境內金融機構接納境外資產作抵押,一貫涉及跨境或然風險,在內地實施外滙項目受管制下,內地銀行接納境外資產抵押獲取信貸,甚為困難,是次打通內外擔保及借貸,反映兩地監管機構在各項標準上的配合。
溫總向港送大禮
.代表國家主權的財政部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擴闊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發債體至內地港資銀行子行
.提出以「外保內貸」模式讓中小企運用境外認可抵押資產作擔保,獲港資銀行內地子行提供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