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三月八日在香港藝術中心門外遇見林青霞,那一個晚上,她該是來看賴聲川導演《水中之書》的吧。九二年十一月在九龍大華電影院看她主演的《暗戀桃花源》,導演正是賴聲川。十七年就這樣過去了,《暗戀桃花源》搬上銀幕,可仍是一套出色的舞台劇,相對而言,《水中之書》則有所欠缺,有所不足了。
舞台劇《暗戀桃花源》當年演出成功,拍成電影,仍是教人眼前一亮。導演表現出場面調度功力,巧妙的安排,舞台展示了時空交錯,同時排演兩套風格完全不一樣的舞台劇,對照出人生的荒謬來。林青霞演出精彩,卻又帶出疏離效果,更能觸動人心。人生的悲喜,搬上舞台,不再是對立的。我們心中的世外桃源,那人間淨土,可不能是不吃人間煙火。我們總會有暗戀對象,儘管想像是那麼美麗,那等待過程可歌可泣,到頭來仍敵不過時間考驗,我們都會老去。把這等人生際遇,搬上舞台,由演員去演繹那段教人傷感,荒謬的人生處境,笑中有淚,卻不是絕望的。那不過是一場戲,不用過份投入,更不必過份難過。遂可冷眼旁觀,卻更能明白人生種種無奈,最折磨人。舞台上容許悲與喜同時發生,那是賴聲川高明之處,處理手法,類似實驗性劇場,他當年推動的即興式的集體創作,確實為舞台劇帶來新意,亦為其他劇作家起了示範作用。
十七年過去,《水中之書》走的仍是即興式集體創作路線,舞台探討當前香港人面對金融風暴的課題,生活取向出現微妙變化。《水中之書》不乏創意,更見誠意,可惜蜻蜓點水,未夠深入,更不要說探究什麼深層意義了。女主角講述「快樂學」,是該劇開得最好的章節,可惜沒有好好發展下去,設計一個人有另一回音,回應男主角的心理狀態,屬神來之筆,即使偶有佳句,整個劇作仍令人有堆砌感覺。
女主角在舞台上講授「快樂學」,讓我想起九七前後香港流行一時的「自我超越課程」,每一階段收費四至五千元,收取如斯昂貴入場費,比開設「快樂學」課程更能吸引當年的年輕上班一族,他們總是想可以更成功,更能自我超越,希望在事業,人生際遇,更上一層樓。
《水中之書》會不會希望觀眾對當前人生課題有所反省,透過舞台展示出來的人生有所欠缺、不足,好讓我們珍惜眼前所有。舞台上多了說教味道,反而減卻感染力。《暗戀桃花源》不說什麼人生大道理,賴聲川當年就說:「在這戲中,我並沒有什麼要說的。」呈現人生處境,悲喜交集,舞台演員互動,帶出來的啟示,會比演員站在那裡講道理,有更佳效果。
當年的《暗戀桃花源》,極具創意,來勢銳不可當。《水中之書》有「少年不知愁滋味」,卻愛強說愁。
在藝術中心碰見林青霞,很想上前對她說:「當年你在《暗戀桃花源》的演出,真是十分的好。」也想說十分欣賞她在《重慶森林》的演出,帶出一種完全不同風格的角色詮釋。
已是十七年前的陳年舊事,還是不要說吧。一如那個晚上,亦沒有對賴聲川說:「當年的《暗戀桃花源》真好,今晚的《水中之書》則乏善可陳,是有點失望了。」
留待下一次,要是有此機會,在港台與賴聲川來一趟對話,問他為什麼仍堅持採用即興集體創作舞台劇。二十年過去,這方法是否仍有新意,仍能像當年一樣,為舞台帶來更多衝擊,為觀眾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