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中國具長遠增長基礎

萊德有理:中國具長遠增長基礎

長線來說,貝萊德認為至少有三大因素支持中國股市上升。首先是中國的貿易條件(TermsofTrade)在是次海嘯中增加。不過一年前,通脹仍是中國政府感到最頭痛的問題,節節上升的資源價格,蠶食製造業的盈利;食品和消費品價格上升,對社會穩定來說更是一大威脅。
作為各種消費品的大國,中國明顯是商品價格高企下的受害者。不過,所謂「有危便有機」,商品價格隨經濟衰退回落,是一大喜訊。現時中國出口貨品的貿易價格雖見回落,不過跌幅遠低於入口貨品的貿易價格,兩者差距大為收窄,對中國廠家來說自然是件好事。當歐洲、美國及澳洲等國家衰退疲弱、企業經營困難,中國卻有大把本錢在手,此時外國的平價貨就如肥肉一樣吸引。君不見最近中國政府及中國的企業均頻頻出手,大舉收購外國的原材料及礦場股份?

落重藥救市成效漸見

其次,是中央「落重藥」刺激經濟的堅定決心,令我們堅信國家經濟得以保持平穩。經過1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的洗禮,中央在制訂對策時的手段越趨成熟及平衡。早前中央推出四萬億救市方案,很多投資者只將焦點集中於基建項目之上,其實這救市方案還包括了健康護理、能源及工業重整的革新等等,當中有些措施是短期內作燃眉之急,有些則是長線的投資目標,務求令經濟穩步發展。第一輪的振興經濟措施,現階段已漸漸見效。以中央的精明態度,必定會留有一些「彈藥」,看定情況後才再次出擊救市。
過去數年,歐美銀行發展過於繁複的衍生工具,及過度利用槓桿借貸,引致今天的金融海嘯。就算經過政府多番注資解救,其資產負債表仍充滿「毒素」,貸款業務近乎停頓。不過中國的銀行卻沒有這些問題,其基本因素依然鞏固,銀行資金水頭充足。

國內銀行水頭充足

當然,在經濟周期向下時,企業違約情況不免有所增加。不過,銀行本身有足夠能力加速借貸活動。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就顯示,今年3月份各項貸款延續前幾個月高速增長的勢頭,增加了1.8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61萬億元人民幣。有別於美國,中國政府絲毫沒有大量泵水入銀行體系以防止其瓦解的壓力,所以可集中火力利用資源支持實體經濟。
自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年以來,經濟並非未受過考驗,例如在89年天安門事件及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時,中國的GDP增長亦遭到重挫,雖則金融海嘯威力強大,但我們仍為中國憑藉鞏固的基本因素,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增長故事仍然會是主流。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