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美國民運人士紐約見面20年後再聚非常不易

流亡美國民運人士紐約見面
20年後再聚非常不易

八九六四事件發生了20年,今天除了不時有人質疑北京政府當年未必做錯,一批被迫流亡海外的民運人士,也不時被批評表現變質。王軍濤承認,外間對海外民運人士影響中國民主抱着期望,但期待落空得出負面感覺。嚴家祺則慨歎,20年後大家能再次聚在一起,非常不易。

近日增加與僑界活動

正在北美訪問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前日出席當地中文電台節目。主持提出,民運人士一旦流亡海外就變了,不再堅持。司徒華不同意他們都放棄抗爭,「我認為,一個人在某個時期做了一件好事,也是好事嘛。只要後來沒有做壞事就行了。當然,一個人在某個時期有一個正確的信念,能夠終身堅持,那就是最好。」
司徒華又與流亡美國的十多位民運人士會面,聚會在紐約法拉盛(Flushing)北京之春總部舉行,除了曾獲中國傑出民主人士獎的嚴家祺,還有王軍濤、胡平、張菁等流亡海外民運人士。張菁承認外間批評有一定道理,「因為我們這些人來到這裏之後,跟僑界的接觸真的比較少,所以海外華人基本上很難感受到我們在做甚麼。」她說,其實流亡人士一直與中國內地的民運人士保持聯繫,最近也漸漸增加參與僑界活動。

黎樹雄(左)、蔡元貴(右)
紐約直擊

爭取認同「做得不夠好」

曾任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智囊的王軍濤指出,華僑對中國民運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八九民運的階段。「他們覺得你不再像當年那樣轟轟烈烈,對你有種不切實際的期待,期待落空了,就覺得你為甚麼都做不了。」但他承認,海外民運人士在爭取國際認同的工作,做得不夠好,需要檢討,不像達賴喇嘛那樣成功。
嚴家祺慨歎,六四至今20年,能夠聚在一起非常不易,他又感謝港人長期支持中國民運:「我們感到與香港的老百姓連在一起。我們非常感謝香港民眾,沒有忘掉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