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港股終於升穿今年初的15763高位,恒指於周四及周五均直逼16000水平,但亦同樣出現高開低收現象,反映投資者的進取心態已減弱,在16000水平前先行計數套利或套現。
這邊廂有人套現離場,但另一邊廂亦有投資者仍在焦急入市。近日筆者接觸的投資者當中,大多數是因為手上未有貨,或已沽貨離場而顯得不安,希望可以追入一兩隻股份短線圖利。筆者認為,若在近周大市急升4000多點而未有參與其中者,只宜繼續做旁觀者,免得入市接火棒。
美國企業業績及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如何,成為今周美股及港股的主要焦點。相反,中資股料先作消化,只有個別股份仍受政策影響顯得波動。
其實,中資股近日升勢主要受市場憧憬首季經濟數據及政府推出刺激內需措施。但實質數據顯示內地首季本地生產總值增長6.1%,三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及消費品零售總值增長較預期理想,只惜這些理想數字卻打擊了市場對新一輪刺激經濟政策的憧憬,亦令大多數中資股借勢調整。
中央進行微調工作
雖然新一輪刺激政策未有出現,但溫總卻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八項工作重點,當中主要仍環繞在擴大消費、推動基建、保持農業穩定發展等,表面看來均非新事物,但仔細閱讀該八項內容後,筆者認為政府透過寬鬆貨幣政策支持內地基建、消費、農業的大方向不變,但在執行層面上將着重「微調」工作。基於首季的經濟表現,政府暫不急於再推出新措施,而現階段的工作是將先前推出的措施進行檢閱,看看政策是否落實到目標項目身上,寬鬆措施會否令到個別地方政府、企業成為最大得益者等。
筆者認同這些微調工作的需要,但在過程中卻可能引發不少傳聞或動作,例如銀行龐大貸款的對象是否合規、基建項目是否真正到位、家電下鄉能否真正落入農戶手上或真正懂得使用等。因此大家亦需跟隨中央政府而微調手上的中資股組合。內銀及保險股可考慮減持,中國財險(2328)競爭壓力大,不必急於撈底。基建股需消化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手上仍有高價的原材料,股價暫欠表現,若要追落後,也只有中國南車(1766)較有波幅,短線較值博。筆者早前推介的環保股仍可持有。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