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及俄羅斯達成貸款供油協議,意義並不在乎金錢,而是在石油政治外交上前進了一大步,因為單憑每年1億5百萬桶及40美元一桶來算,俄國不用8年就可還清管債,不需借20年,但往中國輸油象徵着打開東面亞洲市場,對俄國經濟有莫大好處。
輸油利俄拓亞洲市場
因此雖然今次俄國售油予中國,在國內有不少反對聲音,認為養虎為患,但普京卻另有想法,因為俄國在西歐的天然氣供應方面已取得控制權,提供全歐洲用氣30%多,舉足輕重,已變成一個戰略武器,隨時可以把歐洲玩弄於股掌之上,今次油管東來,亦包含着同樣的戰略意義。
對中國來說,陸路管道進油,是突破了長期以來單靠海上輸油的局面。這個情況,自911之後更見尖銳,因為現時美國以反恐為名長駐中東,所有油輪進出波斯灣(美國海軍第5艦隊總部),都要得到美軍的「默許」及「護航」下才能成行。
而阿拉伯海位處非洲紅海與中東波斯灣的咽喉,是往波斯灣、紅海(蘇丹港)及中東伊朗等各國的必經地,該處現時是全球美軍核潛艇最密集之海域、長期24小時水下重兵候命,水面至北印度洋有四個航母戰鬥群巡弋、空中則有衞星及用P-3與無人偵察機三全監控(全天、全天候、全海域),即時上載至華盛頓五角大樓以供參考,實際上是做到了海陸空「滴水難漏」。
而中國在中東、中南美洲及非洲紅海的輸油路線,不單山長水遠,而且是必須經阿拉伯海或從北印度洋下馬六甲,再繞過新加坡上中國。
海上運油受美軍掣肘
近年新加坡讓美國海軍建基地長駐,使本來已受美軍重兵「保護」的馬六甲海峽(美國海軍全球六大不能有失航道之一),形勢更見吃緊,有若如箭在弦。
故此這條海上運油路線,是全程受控於美軍手上,中國不能說「不」。美國這一計真是喧賓奪主、以逸待勞。
鄺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