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撐住美元的還有飛彈和航母 - 盧峯

探針:撐住美元的還有飛彈和航母 - 盧峯

四十多年前,法國總統戴高樂高調批評美國政府不負責任,濫發美元以應付日漸龐大的財政赤字及貿易赤字。他更努力游說幾個歐洲共同市場成員國如西德、荷蘭等聯手向美國施壓,希望改變美元獨大的情況。但西德、荷蘭等國反應冷淡,她們既不能開罪為她們提供核子保護傘的美國,又不願把本國貨幣變成主要國際流通貨幣,分擔美元的角色,吵了一會之後,戴高樂只好放棄再狙擊美元,讓美國政府開動印鈔機應付越戰及擴大社會福利的巨大開支。
事實上美元的霸權地位並不單單來自於美國的強大經濟實力,更與她的政治軍事實力、影響力息息相關。
五、六十年代美國為了支援盟國的重建復興計劃,為了應付蘇聯的挑戰,在世界不同地區包括歐洲、中東、亞洲派駐大量美軍及軍事顧問,調動大量裝備到這些國家,設定了多個大型軍事基地。這些經濟、軍事援助讓美元持續流入不同國家及地區,讓美元在國際上的流通量大大增加,令不同地區的國家接受及習慣以美元作為國際收支的貨幣。這都是美元獨步全球的基礎,其他國家的貨幣要建立相似的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要取代美元就更是天方夜譚。
駐軍、軍事基地以外,美國還有大量政治伙伴及同盟。德國、日本雖然已成為經濟強國,但她們在軍事、政治上對美國的依賴並沒有減少,特別是日本更處處緊跟美國的政策;例如第一次海灣戰爭,日本就成了出資資助「沙漠風暴」軍事行動最多的國家。而在國際經濟事務上,日本同樣全力配合美國的做法。也就是說,只要美國堅持維持現狀,只要美國不願改變美元的地位及影響力,日本、德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盟國都不會sayno,都不會跟美國抬槓。這樣下來,美元地位能動得了嗎?
在可見的將來,要改變美元的地位,要結束美元獨霸的時代,唯一的可能性是美國重回十九世紀末那種自我孤立的狀態,是美國變成德國那樣嚴格控制貨幣對抗通脹的國家。但若果美國重回孤立,不再做世界警察,不再做大水喉,世界受得了嗎?全球經濟受得了嗎?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