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藥監制度問題何在 - 方東青

香港藥監制度問題何在 - 方東青

方東青 自由撰稿人

自從歐化藥業事件之後,本港的藥品接連發生不同的問題,相信這個多月來,市民漸漸由驚愕、憤怒,漸漸變得盲目和死心,幾乎每隔幾天就有一隻藥物需要回收,或要求市民停用。歐化事件發生之初,衞生署及醫管局仍自詡香港的藥物監管制度完善,歐化事件只是極罕見錯失,孰料歐化事件只是崩堤的先兆,一眾高官還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經歷一個多月的藥物事故後,有關部門的官員固然顏面無存,更重要是大家應反思香港的藥檢制度到底出現了甚麼漏洞?

價低者得招標購藥

過去公立醫院主要是光顧一些跨國大藥廠,購買的都是原廠正藥,雖然有一些藥物早就超過了專利權年期,其他藥廠也一樣能生產出售,而且價錢也比原廠便宜,醫管局仍然以採購原廠藥為主,原因是品質較穩定,一名藥廠的銷售主管說:「那些大藥廠不但設備完善,最重要是那些藥由他們一手一腳研發出來,掌握很多重要的生產技術、數據和經驗。另一方面那些小藥廠很多設備也較差,加上要以低價作競爭武器,難免將貨就價。」另一位前藥物從業員也指出,那些小藥廠過去也會在一些藥品未過專利權時期便暗地生產,主要是供應一些診所、藥房,本身對於監管規條視而不見,政府部門也鮮有去巡查這些不法藥品。
由於過去公立醫院以購買原廠藥為主,這些藥廠差不多全在外地,衞生署基本上只是負責處理註冊及核實一些文件,所需人手不多,對於如何去監管整個藥物生產的專業人員也不多。
近年醫管局為了節省開支,一改過去的方針,大多數藥品都以價低者得的招標方式去採購,遂出現兩個嚴重問題:政府部門無力監管,藥廠無力生產。首先這些本地藥廠大多數規模不大,一下子承接了政府醫療部門這麼大額的定單,有一些根本就沒有能力去生產這些政府定單,他們把部份定單再外判到國內的一些藥廠,衞生署的職員只是巡查本地廠房,並沒有巡查內地廠房,甚至不知道有部份藥會在內地生產。至於內地這些藥廠的規模和質素可謂良莠不齊,部份警覺性較高的業內人士早就擔憂會出事。
另一些本地藥廠雖然沒有把定單外判到內地,可是藥廠要在短時間擴充數倍,甚至十倍以上的生產量,從生產流程、註冊到監管均顯得力不從心,往往錯漏百出,例如被細菌染污,或者部份包裝忘記註冊。加上某一藥廠被大集團收購,再接連收購了多間本地藥廠,以低價投了大批政府醫療機構的定單,論規模可謂全港數一數二,「偏偏這藥廠志不在拓展藥品市場,其目的只在提高營業額,然後上市集資吸水,聽說這藥廠剛剛在一間國際律師行搞上市手續,怎料出事後,馬上由律師行的上市部轉到訴訟部,可謂元氣大傷。」一名業內人士透露。

衞署監察力不從心

至於衞生署的人手根本無法去監管這些突然增加的工作量,特別是對於藥廠生產監管的經驗大多數也不算豐富,他們只是隔一段時間到藥廠視察一下衞生環境,多屬於表面工夫,至於藥物生產場地、機器有沒有受細菌等染污、生產程式是否適當,他們大多數也不會去深究,就算有心要做好監管的工作,也沒有這時間及能力。藥廠把藥物分發或外判到內地生產,衞生署也無法全面掌握準確的資料,部份藥廠根本就沒有上報,或者把藥物運到香港後再包裝,便當作是香港生產,同時衞生署也不會主動去查核每一隻在市面或醫療機構出售的藥品是否註冊。
因此接連藥物發生事故後,衞生署給人的印象是糊裏糊塗、反應緩慢、應對失據,令市民感到香港的藥監制度仿似要崩潰,事實上也是如此,香港的醫療機構本來主要是依靠入口藥物,短時間內變成主要由本地藥廠來供應,結果藥廠和衞生署也是力不從心,相信這也是無法在短時期能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