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自閉症兒童在公眾場所容易因失控大吵大鬧,有輔導自閉症兒童的專家指,患者對陌生事物或環境的適應期較一般小朋友長,這些行為可透過社區適應訓練糾正,家長切忌以打罵等方法解決。
記者:鍾麗霞
協康會助理總幹事歐陽偉康指,該會一項與香港大學合作進行的研究,訪問300多名自閉症兒童家長,以及200多名一般家長,結果顯示自閉症兒童的家長更願意帶子女外出,平均每兩周達9.05次,一般家長帶子女外出次數只有7.99次,但前者帶子女出街易感壓力,或產生負面情緒,在公眾場所控制自閉症子女異常行為的難度越高,越會打擊家長帶子女外出的意欲。
感覺接收出現偏差
不少人對自閉症兒童的異常行為會投以奇怪眼光,歐陽偉康表示,患者很多時因溝通及社交障礙,未必懂得一般社交應有規範,而引發怪異行為,但較少人注意的是奇怪行為或源於他們在感覺接收及調節上出現偏差,「佢哋會好怕剪頭髮用嘅電剪,發出嘅唧唧聲,又特別怕啲頭髮碎跌落塊面嘅感覺,所以一去到髮型屋就會大吵大叫。」
他又指不少自閉症兒童與父母到超市購物,會不停用手觸摸貨品,甚至「將成排貨掃跌晒」,令家長十分尷尬,也易令人誤會自閉症兒童特別頑皮,其實是患者只是喜歡觸摸貨物時的「手感」,並非搗亂行為。他又舉例不少患者害怕人多擠逼的地方,當乘搭擠逼的港鐵時,容易因情緒波動而吵鬧不休,家長若不懂安撫技巧,便很容易令場面失控。他指,自閉症兒童只要接受適當的社區適應訓練,可以避免在公眾場所的種種怪異行為。
陳太的幼子約兩年前證實患自閉症,第一次帶兒子到超市購物,兒子便為了「過手癮」,而將一排貨物全部掃跌,又推着購物車亂衝,場面既混亂又尷尬,為免兒子有出位行為,她說每次外出前,也要先反覆教導兒子注意的事項,希望「入咗腦」之後可減少失控。
協康會將於本月25日舉辦「自閉症兒童社區適應」研討會,並製作名為《社區適應樂融融──自閉症兒童社適教材套》,令家長及教師能掌握協助自閉症兒童融入社區的技巧,查詢電話為:3618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