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約八成病人於手術後會出現惡心及嘔吐等不適,情況嚴重更會令患者脫水。中文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以針灸刺激手腕的內關穴,有助紓緩手術後嘔吐症狀,研究人員正試驗為部份嘔吐高危病人進行針灸治療。
曾有研究指刺激內關穴有助防止嘔吐,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在1986至2008年,為4,500名接受不同手術的病人提供止嘔治療,以比較各種療法的成效。結果發現,內關穴針灸能有效減低惡心及嘔吐症狀,約兩成對照組病人治療後嘔吐有改善,但有超過四成以針灸刺激內關穴的病人作嘔等不適大減,研究結果已刊登於最新一期醫學雜誌《TheCochraneLibrary》。
止嘔劑副作用多
該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建昌表示,年輕女性、非吸煙者及進行耳、眼、腹腔及腸道手術等病人,手術後較易出現惡心及嘔吐,症狀可持續長達24小時,嚴重可引致脫水,甚至食道下端及傷口撕裂,現時處方的止嘔劑雖可紓緩不適,但成本高及副作用也較多,該研究證明針灸內關穴可作替代療法。
內關穴位於手腕摺痕約五厘米下,陳建昌指,病人可於手術前後或手術期間,接受針灸刺激內關穴約30分鐘,並可雙手同時進行,但部份病人在針灸處或會出現紅腫及過敏等副作用。該系正為部份高危病人提供有關治療,以紓緩惡心及嘔吐症狀。
陳建昌指,一般市民可以按摩、電擊及穴位按壓腕帶等方法刺激內關穴,減輕日常的嘔吐症狀,外國也有相關產品用來防止暈船浪,市民佩戴穴位按壓腕帶或可減輕乘坐交通工具時的作嘔作悶症狀,但腕帶有可能引致紅印、痕癢及水泡等輕微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