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說美元保持主導地位對中國及世界經濟最有利呢?
答案很簡單。美國是全世界最「先使未來錢」、「洗腳唔抹腳」的國家,讓她的貨幣繼續成為世界主要流通及儲備貨幣意味全球貨幣供應充裕,意味全球貨幣政策偏向寬鬆。對追求快速經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如中國、俄羅斯來說,利率偏低,資金不缺怎不是個好消息呢?對全球經濟增長來說,寬鬆的銀根不是比銀根緊絀好得多嗎?
可以拿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歐盟的情況說明為何貨幣政策偏向寬鬆的美元較可取。那個時候歐盟各國為了準備推出單一貨幣便成立以德國馬克為核心的歐洲滙率機制(ExchangeRateMechanism),希望透過固定成員國之間的滙率協調彼此的貨幣政策。然而德國央行(TheBundesbank)視馬克幣值穩定為首要目標,不願隨便增加馬克的供應量;再加上德國統一後政府支出大增,國家面臨通脹危機。以反通脹、穩馬克為要務的德國央行悍然不理陷於經濟衰退的其他歐盟成員國,把利率不斷提高,收緊馬克的供應量。
結果,整個歐盟地區陷入深重的衰退中,英國樓市更因此而崩潰,令大量業主變成擁有負資產的樓蟹。更可怕的是,外滙炒家如索羅斯看準了德國的緊縮貨幣政策其他國家根本變不了,他們在九二年中開始大規模狙擊歐盟各國貨幣,英鎊就成了主要的對象,英國政府到九月終於守不住英鎊的滙價,被迫退出歐洲滙率機制,從此幾乎不肯再提加入歐元區這回事。
由這個事例可以看到,貨幣政策傾向從緊及太強調幣值穩定的國家的貨幣都不適合當國際流通貨幣或儲備貨幣,因為她們的高利率政策、限制貨幣供應政策很容易會拖慢經濟增長,甚至令部份國家陷入不必要的衰退中,連累全球經濟放緩。
五、六十年代德國、日本能迅速從廢墟中崛起,本身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固然重要;美國讓美援、美資流入這些國家,把大量美元注入國際經濟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試想想若果美國為了保持美元幣值而早早關水喉,德國、日本根本難以締造奇蹟。中國過去二十多年的飛躍發展,也是在美元充斥及全球貨幣政策寬鬆的情況下達成的。要是美國在九十年代開始扭轉國際收支不平衡,減少美元供應量,美國經濟固然放慢,中國經濟要在二十年翻幾番同樣不可能。
既然美國能提供經濟增長所需的大量貨幣,讓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中國改變美元的主導地位不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