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經濟衰退,特區政府宣布「十大建設」,以為「加快基建工程投資」,就可以刺激經濟,恢復信心。
這一招,是模仿自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挽救大蕭條的新政。華爾街崩市,羅斯福上台,宣布建胡佛水壩、開墾拉斯維加斯,幾百億的投資砸進去,把全國的信心挽救回來。
七十年前美國人用過的舊辦法,現在還抄襲,有沒有用呢?建西九文娛工程、郵輪碼頭、新的特區政府總部,只僱用搬石頭擔泥巴的建築工人,就能「振興經濟」?
建西九工程、郵輪碼頭、新政府總部,這些是公共建設的經濟。公共建設經濟,不可能僱用社會大部份的工作人口,即使中國大陸,是「社會主義國家」,民營經濟──酒家、髮廊、按摩店、咖啡廳的那個市場,就佔了七成。中國政府把四萬億砸進市場,加速基建,對於拯救民營經濟,沒有什麼用。
不錯,錢投進去了,四萬億救市,股市會反彈,但由於是建設工程,只有鋼筋、水泥之類的建築材料的股價冒升,這一層,又是虛火。
如果現在是八十年代初期,投資基建,經濟增長,還算正常,因為那時沒有公路網、沒有橋樑、鐵路不足。沒有基建,交通運輸落後,民營經濟還沒有起動,譬如今天的人,想去東莞按摩唱K,有許多種方法:香港人可以坐直通車先上深圳,可以乘巴士經皇崗,可以繞道,乘船到番禺,去野生動物園看一輪馬戲。基建早已有了,民營經濟漸漸在中國經濟的百分比就增大了。
當上海的陸家嘴,也有一段德國的懸浮火車到上海國際機場,旅途只短短十分鐘,經濟衰退時,再投資飽和的基建,民間就得不到好處了,所以大陸的經濟學家也呼籲:四萬億救市,錢要用在刀口上,不必學當年羅斯福一樣,在荒蕪的西部沙漠建一座賭城。那時候,由零到一,「新政」投資基建,就有效益;現在基建都有「十」了,投放幾萬億,由「十」變成「十一」,增長還是虛火,財富只落在少數有辦法弄到資源的權貴之手。
香港也一樣:十大基建,無助於民間。西九的文娛藝術區,正在施工的時候,觀塘的食肆照樣倒閉,電視台照樣裁員,銀行照樣炒魷魚。西九建成之後,什麼歌劇、水墨、印象派畫展,政府照樣要津貼,一通泡沫,春夢一場。
衞奕信在「六四」後宣布玫瑰園,是想帶惠英資在撤出前撈一筆,何況那時香港的機場確實很舊。投資基建,有一點點經濟常識,就知道救不了命。但如果我是特首,只剩三年了,也搪塞捱到任滿,睬你都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