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血管增生 提升患者體能體外衝擊波紓緩心絞痛

刺激血管增生 提升患者體能
體外衝擊波紓緩心絞痛

【本報訊】冠心病引發的心絞痛令患者痛楚難當,單靠傳統藥物治療、「通波仔」或搭橋手術等療效不大,更容易復發。中文大學醫學院與明德國際醫院合作研究,以傳統用於擊碎腎石的體外衝擊波技術幫助血管增生,減輕心絞痛病人痛楚,更可提升患者的體能,也不會傷害心臟肌肉,令患者可重過正常生活。 記者:張文傑

中大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余卓文教授表示,脂肪及膽固醇積聚於心臟冠狀動脈血管,令管腔收窄及栓塞,在供血不足情況下,便會引致心肌缺血和缺氧,造成心絞痛。他指心絞痛可分為四級,最嚴重的第四級患者不能進行任何體力活動,甚至坐着及睡覺也會疼痛及不適。
心絞痛的常用治療是以藥物令血管舒張,但此方法不能增強心肌,無法令心臟泵血更有力;若病人接受「通波仔」或搭橋手術,則只限於粗大血管,外國研究亦顯示手術後的復發率高達兩至三成。
余卓文表示,去年6月起與明德國際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吳敬文合作,研究將用於擊碎腎石的體外衝擊波技術,用於心絞痛治療。余卓文指衝擊波的波幅集中,易聚焦於某一部份心肌,刺激心臟釋放一氧化氮及調控血管生成因子,令血管增生,加強血管密度,令心臟泵血的力度增強,改善心絞痛病徵。

療法無副作用

新治療技術已應用於16名心絞痛患者,患者平均年齡64歲,治療時,每個月首星期會進行三次、每次300下衝擊波治療,之後休息三星期,讓血管增生。現時有8名患者重複治療三個月後,心絞痛程度平均降低一級,運動量也提升,六分鐘內可步行的距離由370米增至410米,增幅約10%。
今年65歲的黃先生患了冠心病10年,一直服食藥物治療,但療效不明顯,過去數年反覆出現心絞痛,程度達三級,06年無奈辭去維修水管電燈的工作,「當時想行快啲個心都翳住翳住,做一陣就出晒汗,惟有提早退休。」去年7月接受衝擊波治療後,心絞痛已降至一至二級之間,體力明顯有改善,更可恢復工作。
吳敬文指,由於研究初步見成效,將會免費再為44名患者進行衝擊波治療,雖然暫未能確定復發率,但此療法無副作用及安全,可為病人提供另一個選擇。

病人黃先生(左)接受衝擊波治療後,已可恢復工作。右為余卓文教授。陳亮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