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為文講及「買入並持有」策略,原稿之標題為「熊市末期才應BuyandHold」,出街之時少了「才」字,意義略有偏差。筆者主要想說的,是此策略並沒有問題,但也要顧及在甚麼時候去執行,牛市三期絕不應做,熊市末期才應該用。
有回應者花盡心思,找出筆者去年底的一篇文章,引述當時已認為牛市已出現,為何現今又說熊市末期。對不起,可能筆者的文筆太艱澀,程度不足者自然看不明白。文中絕無提及現在是熊市末期,而本身亦在過去半年至一年已採用此策略,熊市的末期應在去年九月的雷曼倒閉事件中已出現,並非指現在。
熊仔已被殺盡
昨日一文,其實主要是就「買入並持有」的策略作一個討論,目的只在於以今次的牛熊市周期去闡述此理論的應用及意義。重提從前的論點,不是為了認叻,而是令大家重溫當日的情況,特別是市場的情緒與氣氛。今時今日當大家說BuyandHold是錯的時候,信也好,不信也好,大家記下來,一年半載之後再回首,究竟誰對誰錯,自可明白,自己又可從中深刻地體驗出真正的道理來。
昨日在彭博看到一篇文章,指出伯南克正在賭一鋪,就是凱恩斯理論正確,還是佛利民的理論正確。就通脹問題,若以凱恩斯理論,當失業率高企,缺乏需求,是沒有觸發惡性通脹的條件。而根據佛利民的理論,美國發鈔是製造惡性通脹的主因。而文章中的學者,傾向於站在佛利民的論點,因而對通脹的憂慮頗大。
筆者覺得,若相信凱恩斯學說,則惡性通脹應在經濟復蘇後才出現。當然,最重要是商品大鱷埋位炒作未?數年前的商品大牛市,根本就是對冲基金炒出來的禍。
回說港股,暫時仍當是大型上落市,熊仔已被殺盡,特別是滙控(005)與港交所(388)兩隻被一致唱淡的股份,令散戶早前放心「沽定離手」,如今已被市場殺盡。
作者沈振盈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