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
香港雖然已經回歸,但實行的卻是「一國兩制」。香港所以比內地任何一個城市仍勝一籌,不是因為人均收入,不是因為硬件建設,而是我們常常引以為傲的廉潔操守和常規制度。但蘇錦樑名片事件反映出來的問題,極其嚴重,反映我們這個制度,到瀕臨崩潰,僅有一步之遙。
問題的嚴重性有兩方面,一面是蘇錦樑本人,另一面是為其掩飾包庇的入境處。
蘇副局上任大半年,每月都收到庫務局郵寄給他的糧單。為菲傭續約,要提交入息證明,這份糧單就是最適當的文件。但蘇副局卻偏偏捨糧單而不用,而要用一張足以顯示其權力的名片,測試名片能否發揮預期的效力。這種因為有了權力,就自我膨脹到不能自控的心態,其實相當落後,在三、四十年代的香港才會出現,在人治社會才會發生。但今天竟然出現發生在這位留過洋入過外籍拿了律師資格的特區高官身上,簡直令人無法置信。
蘇副局顯示權力
蘇副局講一百次「粗疏」,一千次「致歉」,也無法洗清他的負面形象,因為這種只做門面功夫的所謂「認錯」,根本沒有面對問題的核心:就是時時刻刻想着要赤赤裸裸的顯示權力。沒有深刻檢討這種特權心態,一切都是例行公事,今天在這裏道歉了,難保明天不知在那裏又再出事。
更匪夷所思的是入境處這個紀律部門的做法。入境主任在請示上司之後,接受了蘇副局名片當入息證明的安排,明顯已經大錯特錯了。事件遭揭發後,入境處的那位趙處長,竟然公開強辯說:「不是鐵板一塊而是靈活變通兩三成申請會酌情處理。」把特權說成是酌情權,是官僚模糊焦點的慣技,問題是技巧實在太拙劣了,理據也實在太粗疏了,根本不用仔細推敲,也看到當中漏洞百出,理屈詞窮。
入境處蒙混過關
一位有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入境主任對我說,在他的記憶中,從未遇過申請人用名片代替入息證明的個案,也從來沒聽過任何同事提起。可見,酌情權的確存在,但名片事件根本可能是第一遭。將不同性質的事情搞在一起企圖蒙混過關,怎能逃得過傳媒和民眾雪亮的眼睛。
事情明明是做錯了,蘇副局也再三公開道歉了,為甚麼入境處高層還要傾盡全力為他包庇掩飾呢?原因很簡單,當然是為了合理化自己的錯誤。原來,這種為了諂媚權貴大開後門加快審批的所謂酌情權,存在已久,還有一個相當可愛的代號──「蟲case」,取自八十年代著名殺蟲劑廣告──「阿蟲介紹我嚟」。如果承認用名片代糧單這件新生事物是錯的,那麼其他所謂酌情個案,不是會一件一件給抖出來,像骨牌般兵敗如山倒嗎?
為了圓謊,要炮製一個更大的謊言,為了掩飾,要犯上一個更大的錯誤。權貴犯錯,特權肆虐,人們紛紛把頭別過去,裝着視而不見,不但沒有人拉響警報,更沒有人敢制止叫停,而是有人飛撲出來為錯誤說項。一個制度所以會崩潰,是因為缺乏一個煞車系統,如此下去,遲早車毀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