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年六四後,美國前總統尼克遜到北京,他對鄧小平說了一句極具智慧的話:「以前反對你們的,是你們的敵人;現在反對你們的,很多都是你們的朋友。」
據說鄧小平聽了此語,沉吟了一陣。後來,鄧提出了因應世局的二十八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善於守拙,絕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二十八字的重點,在「韜光養晦」四字,意思是隱藏自己的光芒,把自己放在一個不顯眼的位置,基本上與保持低調的意思相同。
八九年後,中國就以這樣的低調,忍受國外的抵制、杯葛,不作激烈與憤怒的反應,慢慢謀求重建國際關係。
中國政治文化中,有兩句話是交替應驗、屢試不爽的,一句是:「不見棺材不流淚」,另一句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韜光養晦,可說是面對全球的抵制杯葛,乃有見棺流淚的低調反應。接着,中國在全球化趨向中,找到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經濟起飛了。尤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遠高於國民經濟增長(據統計,1996-2007年這12年,GDP年平均增長13.02%,國家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19.27%),顯示國民財富向政府加速集中。中國的外滙存底與擁有的美國債券,都居世界第一。又因為金融管制而使中國受金融海嘯的影響較小,於是在國際上也頻頻要擺點身段啦。
「不見棺材不流淚」的韜光養晦時代過去了,是不是「得志便猖狂」的時代來臨了呢?習近平副主席在拉美講的「三不」(意味着中國是有條件給外國「折騰」的),已露出了端倪。而背後的支持力量,則有去年中國憤青的民族主義鼓譟,以及將憤青的情緒予以合理化和理論化的書本《中國不高興》在今年三月推出。
這本書在香港出了繁體字本。只是原書封面副標題:「大時代、大目標及我們的內憂外患」不見了。
《中國不高興》全書充滿了無知、自大、偏激、煽情。以「高興」作書名,就點明了是以情緒化而不是理性化立論。幾個作者高興不高興當然是他們的自由,但扯上「中國」,那麼若不是包含了「人民、土地、主權」這個關於國家的三元素,至少是指體現主權的中國政府了。
「大時代、大目標」講的不是「內憂」,而是「外患」。而所謂「外患」,則是指「西方人的自以為是」,是西方世界(其實主要是民間與人權組織)針對中國去年的西藏事件、傳聖火、毒奶粉等的批評抵制,作者們提出要中國旗幟鮮明地去懲罰報復。提出中國要「領導世界」,要做「英雄國家」,提倡「尚武精神」,要「持劍經商」,只差沒有提議中國要出兵征服世界了。
《中國不高興》是對外國人不高興。但對中國隱瞞地震預報造成數萬人死亡,卻沒有不高興,對四川豆腐渣校舍在地震中造成大量學生死亡沒有不高興,對中國貧富懸殊擴大、貧困戶增加沒有不高興,對中國軍警鎮壓為自己權益而抗爭的村民沒有不高興,對中國的黑獄酷刑沒有不高興,對無數人因付不起醫療費致死沒有不高興,對毒奶粉與數之不盡的有毒偽劣食品損害人民健康也沒有不高興,倒是國外有人對這些事關注一下,中國就不高興了。若這幾個人可代表中國,那麼中國又是甚麼國家?
中國無疑政府是有錢了,有錢就會財大氣粗,「得志便猖狂」,但大多數老百姓還窮得很。外國領導人基於本國利益,對有錢政府的領導人固然給足了面子,但對中國老百姓去這些國家的入境簽證還是嚴加控制。中國的政治並沒有改變,仍是尼克遜二十年前訪華時的狀況。不過,也許可以稍為把那兩句話改一下:今天,巴結中國的,不是中國的朋友;而批評中國的,卻不見得是中國的敵人。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