蠱惑輪盤 - 陶傑

蠱惑輪盤 - 陶傑

中信泰富事件,中國總理宣稱徹查,國家不會干預。
中信泰富出了什麼問題?出在雄心萬丈,到澳洲去收購人家的鐵礦。收購鐵礦,還簽了一個澳元的期權合同,這就中了陷阱。
澳元期權,是一個很誘人的賭局:如果澳元現在值一百元,澳洲人付給你十厘的利潤,而且每天結算付錢。
一百元,每天送十元。如果第二天,澳元漲到二百元呢?一樣算百分之十,他給你二十元。第三天漲到三百元,也是百分之十,他付給你三十元。只要澳元不斷升值,每天照收市的澳元滙率給你帳面總值的一成,現金過戶。
美元大跌,澳元不斷上漲。買澳元期權,就是看準美元會一直疲弱下去。但這個遊戲有一處險情:假設澳元漲到四百元,你可以每天收四十元的利潤,但萬一漲到四百元之後大跌了呢?買家必須在最高點上,以四百元的標準每天賠償,也就是說,當澳元從四百元跌到三百,買家就要以四百元的標準賠一百元。
買了澳元,就要賭澳元不停上漲,但人家規定,賺錢有上限。他賠給你,讓你賺幾千萬,不准再賺了,但澳元跌勢不止,買家卻要隨着無底洞把血本都嘔出來。
這樣的遊戲,是華爾街的專家設計的。美國人玩股市,玩了二百年,期貨、期權這一套,美國人在開國的時候,東岸看海,每天看見英國的商船從加勒比海回航,停泊紐約,船上今天裝滿了咖啡,明天就是煙草。美國人閒着無事,在碼頭打賭:今天我猜是可可豆,明天是香蕉,把商船上的貨,當做賭博來下注,這就是期指和期貨的由來。
中國「改革」才三十年,玩股市、期權,只是初哥。外滙儲備多了,心志雄大,就想着跨出大西洋,收購歐美的企業。從聯想收購IBM的手提電腦開始,那時候憤青多麼歡欣鼓舞,後來才知道當了寃大頭。
澳元和石油一樣,一時暴漲,一時狂跌,憑什麼標準?憑華爾街的高盛、美林等一批精英的「分析」和「預測」,主導市場。你跟他對賭,永遠處下風,就像玩輪盤,最初他讓你贏幾把,到你下大注,輪盤上的銀珠,就有了磁性,輪盤底下暗藏的電線,就開始通了電。這就是「與國際接軌」的老襯天仙局了。中環高層年薪也跟華爾街一樣幾千萬,卻是人家砧上的魚肉,好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