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對美元長遠看跌,危及國家美元金融資產,外管局近數月正調整美國國債期限結構。據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透露,外管局已經在美國市場上賣掉400億美元的長期債券,同時買進60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 記者:周燕芬
中國作為美國最大「債主」,身為央行前貨幣政策委員的李揚指出,在中國外滙儲備的新增流量仍為正數的情況下,所謂「減少外滙儲備」是空談,目前調整中國外滙儲備的選擇是調整期限結構,而非資產結構,調整持有美國長短債組合是一個戰略。
李揚:非改資產結構
李揚表示,中國不能像一個市場炒作者一樣去調整外滙儲備的幣種結構,靠買大宗商品的方式來減少外滙儲備是不行的。目前大宗商品的投機因素已經消退,價格已經下跌,長期來說也無增長的潛力,更何況國內的儲藏能力恐怕也到極限了。
最後他提到,中國外滙儲備不能買黃金,原因是黃金基本上還是供過於求;而G20會議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的富國承諾將出售部份黃金儲備,為陷入困境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幫助,只要IMF賣黃金這個潮流一啟動,黃金價格下跌這個情況就非常容易發生;還有,若中國的外滙儲備購買黃金作為戰略資產,其規模還受到東道國的限制。
倡買TIPS減政府債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美國巨額發債將帶來通脹和美元無序貶值的風險,中國要認清目前所處的「美元陷阱」。他建議可以增加短期國債的比重,減少長期國債的比重;從資產種類來看,減少政府機構債的比重;可以考慮購買通脹掛鈎債券(TIPS);減少滙率干預,將資本項目變成逆差,中國完全可以擴大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
另外,中國外滙儲備於今年1、2月分別減少了326億美元和14億美元,於3月才再回升417億美元;《紐約時報》報道,這反映中國政府正減少購買美國機構按揭及政府債券融資比率,國內資金外流情況亦在減緩;此形勢亦減弱北京政府對華盛頓政府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