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散文〈燼餘錄〉是《小團圓》頭兩回線條較爽朗的前身,出場的人物少得多,沒有洋名滿場飛的奇景。鶴立雞群的艾芙林當然是Evelyn,這個名字有兩種不同唸法,現在一般香港人採用的是依芙蓮。不過我是親艾派,以前三藩市芭蕾舞團有位標青的舞孃名喚艾芙林薛絲妮露,高高瘦瘦古銅色皮膚,我一直以懷念昔日鄰家女孩的心情懷念她──小時候隔籬真的有個跳芭蕾舞的美麗少女,名字叫雅安。她大概把我當作會行會走的玩具,隔開兩家花園的籬笆還特地開了一道小門,方便小朋友互相交流。但總是她過來我們這邊,我實在怕到他們那邊去,他們養狗,有一次連小主人也咬傷了,她一再展示小腿上的疤痕,雖然只得小銅錢大,卻教自小拿着放大鏡看萬物的我過目不忘。
她大我六七年,後來去澳洲唸書,好像在該地落地生根結了婚。她有個英偉到不能的大哥哥,不知道叫阿潮還是阿超,也留學澳洲,娶的太太很漂亮,跟丈夫回到祖家,聽說在當地舞團任要職。有一年我回家度假,我媽媽提起已經搬走的這家人,忽然喟嘆:「阿潮個老婆個唔知大佬定細佬,都係跳舞嘅,好後生之嘛,愛滋病死咗。」我定一定神,才醒悟說的原來是馳名國際的編舞家吳諸珊──一直以為是韓國人,憑音譯的名字稱他「朱山高」。
怎麼還記得?一定是因為冷冷清清的復活節星期天,一個人坐在巴黎捱隔夜餸菜,一顆心飛了去較溫暖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