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親之痛令人悲憤交纏,死者家屬輕則踢椅發洩,重則一邊鎚打至親遺體,一邊哭叫:「點解你咁殘忍離開我?」瑪麗醫院器官移植聯絡主任Jenny古慧敏見狀不會阻止,先讓家屬發洩悲痛,再聆聽他們哭訴,待家屬情緒平復,才遞上一杯暖水,問:「你會唔會考慮幫其他人?」家屬接過暖水,惘然反問:「點幫?」此時她才會建議:「將死者器官捐出嚟,就幫到人。」
本港遺體器官捐贈數量大增,除了港人死後遺愛人間的意識提升,也有賴勸服死者家屬捐出器官的「愛心天使」。本港現時有五名器官移植聯絡主任,未來將增至七名,屆時每個醫院聯網也有一名愛心天使。
Jenny曾任職腎科護士10年,見盡病人換腎前的倦容和換腎後的笑容,一年多前遂申請器官移植聯絡主任一職,「好似整容前、整容後;換咗個腎,就係newlife(新生)。」
給死者家屬一個選擇
Jenny需全天候24小時當值,每逢瑪麗有病人腦幹死亡就立即出動。她花大部份時間為家屬哀傷輔導,主要聆聽及解答他們的疑問,「當醫生宣佈親人死亡,家屬唔會接受,好傷心好亂,我講乜佢哋都聽唔到,唔適合講器官捐贈。」當家屬情緒稍為平復,Jenny才提議捐出死者器官,「唔係說服,係畀(死者)屋企人一個選擇。」
醫生為死者開刀取出器官之前,Jenny會應家屬要求,相伴他們進手術室,與遺體說再見,「捐出嚟唔代表唔再掛住佢,而係(將喪親之痛)昇華。有啲家屬仲會主動提出話想捐。日後佢哋見到recipient(接受器官者)咁健康,就知道決定冇錯。」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