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的金融中心領先地位在金融海嘯冲擊下變得岌岌可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以四字錦囊「不進則退」提醒港人,香港面臨競爭,要在金融危機逆流中保持發展,才可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寶座。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和經濟學者均認為,雷曼迷你債券及中信泰富事件都令香港金融聲譽蒙羞,中央是向曾蔭權政府發出警號,希望香港自食其力,不要事事靠內地在政策上提供優惠。
記者:麥志榮 黃偉駿
國務院上月底正式通過要在10年內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會否被取代引起各界關注。溫家寶昨在泰國芭堤雅原定出席的東盟峯會取消,他會見香港傳媒時表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靠確定,而是靠市場競爭。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可取代,因為香港有區域優勢,亦有長遠金融歷史及完備法規,「但是香港的金融中心也面臨着競爭,也還得用得上中國一句老話,不進則退」。
發展關鍵在於人才
溫家寶說:「當務之急,不是說誰是不是金融中心,而是在於誰能夠使金融處於穩定健康持續發展的地位,這就需要加強監管,特別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要使金融健康穩定的運作而不受大的損害,保證對香港整體經濟的支持,這是極為重要。」
溫家寶又表示,香港亦可以發展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包括金融服務、貿易物流、旅遊觀光、醫療衞生、科技教育及高新技術產業等六個方面。他留意到香港政府最近推出六大產業發展計劃,關鍵在於人才。
政府發言人昨回應溫家寶的言論時指出,行政長官曾蔭權較早前已表示,香港需要在競爭中發揮優勢,檢討和強化現有的強項,否則不進則退。
政府消息人士認為,溫總講話反映中央繼續支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特區也明白,當中很多東西並不能只靠中央政策就能成事,由監管法規,到市場產品過於單一,諸如債券市場規模不足等,都要採取措施作出完善,這也是特首曾蔭權的目標。
議員:應向港放權
立法會獨立議員何秀蘭認為,溫總是想香港「唔好淨係識要求中央泵水落嚟」,保持香港競爭力的最佳方法,就是中央向香港放權,確保香港的制度保持開放和高透明度,才能繼續吸引國內外資金來港投資。
經濟學者關焯照認為,雷曼迷債引致小投資者上街、中信泰富爆煲等連串事件,都打擊了本港金融中心的聲譽,暴露了金融監管有問題。中央是提醒香港,要保持金融中心地位,必須自己發力。香港的金融業的確面臨極大競爭,以往本港銀行處理不少國際外滙結算業務,但近年外滙結算都轉往新加坡。
香港較早前也差點被20國集團高峯會列入避稅天堂黑名單,全靠中國力爭才倖免。香港稅務學會龔永德表示,港府已提出修改法例,加強與外國的稅務訊息交換。但以往本港低稅率的優勢卻逐漸消失,港府應盡快檢討稅制。
物流業是本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近年也面臨挑戰。運輸物流學會運輸政策委員會副主席梁剛銳認為,珠三角已成為世界工廠,本港應發揮免稅港的優勢。
香港各行業的競爭能力
‧金融:倫敦市政策及資源委員會公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排名第4,落後於倫敦、紐約及新加坡
‧物流:2008年全球貨櫃港排名,香港跌至第3,被新加坡及上海超越
‧營商貿易: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第11,新加坡則上升兩位排第5
‧旅遊: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旅遊業競爭力報告,香港第12,新加坡則上升6位排第10
‧稅制:香港低稅率優勢逐漸消失,新加坡今年初宣佈調低公司利得稅一個百分點至17%,與香港16.5%只差0.5%
‧科技與創意: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公佈的全球創新指數,香港下跌兩位至第12,新加坡第5位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特稿
提醒特首 勿令港變國家包袱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醒本港金融業要持續穩定發展,否則「不進則退」。時事評論員林和立指出,港府應付金融海嘯的表現未如理想,「要曾蔭權好好反省,唔好令香港成為國家嘅包袱。」另一位時事評論員吳志森認為溫總這番話,跟中央拍板將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定互相呼應,「話畀曾蔭權政府知,中央唔係一味傾斜香港。」
不能一直食老本
中國時事評論員林和立指出,中國的經濟繼續急速發展,在10年後多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與香港同時並立絕非不可能。香港現在還有法規上完整的優勢,但10年後上海在這些方面可能亦都已經完善,香港如果一直食老本,屆時優勢可能完全消失,「所以北京係提醒曾班子,要開拓新經濟,唔好10年後反而成為國家嘅包袱。」
吳志森認為,本港的整體形勢包括政府管治與經濟發展,在金融海嘯中都不盡如人意,所以溫總的言論,帶有鼓勵及警告的雙重意味,「之前話上海要做國際金融中心,就係想香港有競爭,睇吓邊個跑出。」他說,香港對國家來說只是一隻棋子,國家不可能一味遷就香港,「你自己都要有進步,唔可能要阿爺傾斜晒落你度。」本報記者
你想知 想講 想問?
對於溫總贈港的四字錦囊「不進則退」,你有甚麼意見?
請即上《蘋果》網頁 http://appledaily.atnext.com留言喇!
或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11
手機短訊:638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