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公園前,北京愛好書法的老人喜歡在地面留下墨寶,當然,是以水代墨。一桶水,一枝筆,在地面瀟灑遊走,須臾間成就一幅書法作品。書寫的老人有男有女,各有一手好字,有行筆如春蠶吐絲般的秦篆,字體柔中帶剛;有氣質清朗,結構端正的楷書;有龍飛鳳舞、運筆如風的行書……分明是隱世高手!一位身材瘦削、個子小小的老太太,運氣、落筆,筆尖點地,如蜻蜓點水般,寫出來的,居然是幽美婀娜的唐楷!字體美不勝收,下筆搖曳生姿。
他們寫的通常是詩,有些引自名家,有些索性是自家創作,內容和文字相得益彰,絕對是饗人視覺的行為藝術,不是被視為香港icon式的曾灶財塗鴉。所以,北京人終究比香港人幸福,隨便往公園轉一個圈,眼睛瞄一瞄地面,到處是上得枱面的好書法。在巿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就不至於像香港人那樣,把字體大小不一,內容文理不通,與書法藝術遙距十萬八千里的街頭塗鴉視作「墨寶」,要求保育。
北京老人留在地面的墨,不,「水」寶遇風漸逝,先褪色,復隱匿,最後不留痕跡,消失在時光的魔掌中。像那些老人,瀟灑地來,無聲地走,帶給人的視覺享受昇華成心靈滿足。望着老人提着水桶的背影,我竟有些失神。也許,他們的一生就像那些留在地下的書法,風過處不留痕跡,生命,不都是這樣嗎?留給世人以影響,有意義過追求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