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讀愛》這齣電影在歐洲公映時,有些猶太人團體批評電影同情有份參與納粹暴行的人,其中琦溫斯莉飾演的Hanna更成了眾矢之的,逼得琦溫斯莉要公開解畫。看《讀愛》這本書卻絲毫嗅不到任何為大屠殺辯護的味道,感覺到的是當年殺掉六百萬猶太人的不是希特拉、納粹黨、蓋世太保等少數人,大部份德國人及歐洲人其實都有參與、協助、默許、姑息、縱容。
琦溫斯莉飾演的Hanna及另外幾個面對審訊的集中營保安並不是政治狂熱份子,只是普通不過的德國婦女,只是一些沒有甚麼技能及知識的低下層工人。既然政府以不錯的薪酬聘請她們當看更或保安,她們才不管看守的是猶太人、共產黨、瘋子還是甚麼人。為了容納新近收進來的猶太女人,為了不讓營倉爆棚,她們便要每隔一段時間把一些較老弱的人送回奧斯威辛的毒氣室及焚化爐。對Hanna及一眾保安來說,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是她們「份內」的工作;不然她們就不能做好「呢份工」!在庭上,審訊的法官曾多番逼問Hanna知不知道她其實做了生死判官,其實是把不幸被選出來的人送上黃泉路時,Hanna不解的反問"Sowhatwouldyouhavedone?"(咁你會點做呢?)是的,當看管集中營已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份,已成為一份日常工作時,Hanna及其他保安根本不覺得把部份人送走騰出空位收容新來者有甚麼不妥。甚至那位自以為佔了道德高地的法官在Hanna的反問下也答不出話來,尷尬不已。其實,走進這個最大的集中營(奧斯威辛集中營分為兩大營區)你就會知道大屠殺這回事不是少數人的惡行,而是高度工業化、專業化的操作,有專門火車運送,有專人看管囚犯,要安排未死的人工作,要充公財物及任何值錢的東西,要清理骨灰垃圾……這一大堆「工序」,這個殺人大計直接間接涉及的德國平民肯定數以十萬以至百萬計。
《讀愛》揭示的是更深層的罪孽及罪咎感,怎麼能說是為納粹暴行塗脂抹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