攞命惡菌極速散播HKU50入血 50%長者死亡

攞命惡菌極速散播
HKU50入血 50%長者死亡

【本報訊】可致命的超級惡菌──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出現變種,衍生三種新型惡菌,並正極速散播,近年已由安老院殺入公立醫院,隨時侵襲社區。香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三種變種惡菌殺傷力較舊品種大增,主要侵襲長者,估計感染入血的風險高出兩倍;長者一旦受感染入血,死亡率高達五成。去年約9,000宗感染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個案中,約200人死亡。 記者:梁瑞琼、鍾麗霞

港大去年在護理安老院發現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出現變種,名為HKU50的新惡菌肆虐其中15間安老院。港大之後分析五間公立醫院於95至05年的細菌感染個案,發現變種後的新型惡菌已入侵公立醫院。11年間公院共有7,121宗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個案,當中1,387宗為新型惡菌,佔所有金黃葡萄球菌個案比率由1998年的少於2%,增至2000年後的10%。

可以造成大規模感染

研究又發現,入侵公院的變種惡菌包括HKU50、EMRSA-16及CC398豬型,導致感染入血個案也持續增加,由95年的10萬分之1.6,增至05年的16.2;並主要襲擊長者,705宗感染個案為75歲以上長者。
港大傳染病控制中心總監何栢良估計,長者在安老院感染變種惡菌,再將變種惡菌帶到醫院;而變種惡菌殺傷力較高,傳播迅速,引致病菌入血的風險較舊品種高出兩倍,隨時可以造成大規模感染。長者若身上有傷口,受感染風險高七倍,一旦惡菌入血,死亡率更高達五成。
事實上,近年部份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個案便是由變種惡菌引致。據了解,去年公立醫院約有9,000名病人帶有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七成來自內科,約800人受惡菌感染入血,死亡人數約為150至200人。何栢良估計逾半數病人附有變種惡菌,當中又以HKU50佔多數。

出入醫院須注意衞生

變種惡菌入侵醫院不容忽視。何栢良認為,HKU50於千禧年全球首次在本港發現,並在安老院廣為傳播,加上殺傷力較大,對長者構成威脅;而EMRSA-16及CC398豬型均屬近年首次在本港肆虐,屬於爆發性品種。EMRSA-16約於1992年全球首次在英國發現,令當地醫院的感染個案數年間急升。CC398豬型則在2005年全球首次於丹麥發現,原為感染豬隻的細菌,傳染人類後,瞬即成為當地主要致病的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品種。
何栢良指,近年惡菌變種較快,預計影響力也較大,「新菌多數都會趕走較弱嘅舊菌,相信殺傷力都會大啲。」暫未知為何變種惡菌引致入血風險較高,也未能確定它們的抗藥性與舊品種惡菌的分別,擔心一旦在醫院出現疫情將不受控制。
病人互助組織聯盟主席張德喜表示,醫院是最多病菌的高危地,曾有病友入院後受惡菌感染死亡,老人科病房的長者因抵抗力較差,更是感染惡菌死亡的高危族,估計當中不乏由變種惡菌引致。
張德喜建議出入醫院人士一定要注意個人衞生,例如經常用酒精洗手液消毒雙手,「可能係沙士過咗太耐,好多人都無晒啲出入醫院應該有嘅消毒概念,連入深切治療病房都唔戴口罩。」他又指公立醫院前線人手緊絀,未必會安排人手經常進行清潔工作,擔心惡菌有機會在病房門柄、床邊等地方滋生,增加病人感染的風險,促請醫管局增聘人手加強病房清潔。

變種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傳播示意圖

超級惡菌──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普遍存在於醫院及社區

港大去年在安老院長者身上,發現變種超級惡菌,命名HKU50

港大在公立醫院共發現三種變種超級惡菌,估計由安老院長者傳入醫院

變種超級惡菌在醫院極速散播,主要侵襲長者,感染入血後死亡率高達五成

資料來源:何栢良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英文名稱: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

由來: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存在於皮膚上

抗藥性:對甲氧苯青黴素及盤尼西林等具抗藥性

併發症:細菌入血、肺炎、中毒性休克及皮膚與軟組織感染等

種類:醫院性及社區性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傳播途徑:主要透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到傷口或分泌物、沾污的物件及環境表面傳播

治療方法:處方不同抗生素

預防方法:勿濫用抗生素,注意個人衞生

三種變種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HKU50
00年首次在本港發現

EMRSA-16
92年首次在英國發現,數年內令醫院感染個案急升

CC398豬型
04至05年在丹麥首次發現,由豬傳人,成為當地主要致病品種

資料來源:何栢良及衞生防護中心

惡菌感染入血人數

1995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7.9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6

1996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5.3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0

1997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8.8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0.8

1998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0.0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3.9

1999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8.3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6.6

2000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4.6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8.0

2001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20.2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4.0

2002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5.7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3.0

2003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6.3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2.4

2004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6.5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0.0

2005年份
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4.1
新型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每10萬入院病人):16.2

資料來源:何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