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甚麼不讀甚麼 - 林夕

讀甚麼不讀甚麼 - 林夕

常言道:「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
在腦海中忽然冒出這句話,於是試着自行理解這個說法的原由。不外乎是年紀太輕,讀《紅樓》會讓人迷失在癡戀的世界,又沒有足夠的歷練去讀破其中「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的況味。至於《三國》,大概是活到一定年紀,現實社會早已把《三國》當中種種權謀算計都演活了,再看《三國演義》,難道還要把這些權術計謀帶進泥土裏?
這句老話,應該出自一番好意,為讀書人身心着想。可是閱讀的書單,總覺得順着各人的喜好就好,有甚麼體會與影響,是各人的因緣。而且這真是老話了,即使現在的「少」年,有耐性看《紅樓》,看到黛玉葬花,真會受其影響,變成整天病懨懨的癡情種?今天的確也有很多為情而要死要活的個案,但打死也不相信其中有人是受紅樓一夢所影響,真有其人,也要找他出來訪問一下,作為研究情種的對象。
看甚麼固然會讓自己帶來甚麼樣的習氣,可是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看甚麼就信甚麼變甚麼,那可能任何讀物都不宜給他推介,越寫到人性深處的作品,越容易令他走火入魔。
我在中三時看《三國演義》,也曾經看到犯迷糊了,常常央着母親買一把羽扇給我,母親問拿來幹嘛,我說要扮諸葛亮啊。那時我的偶像是孔明與劉伯溫,同時在中三也看過了《厚黑學》,到最後也沒有因此而終日滿肚密圈。如果按甚麼年紀該看甚麼書,那反過來說,少也不該看《三國》。一個人如果在書海中能入不能出,那是人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