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公佈在上海、廣州、深圳、東莞和珠海開展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後,特首曾蔭權昨晨立即開記者會攞威,興奮地宣稱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對香港整體就業方面、企業方面、銀行業方面,都會有幫助」,但對於何時可以展開人民幣結算試點已是語焉不詳,遑論香港如何成為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需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上月拋出超主權儲備貨幣論、挑戰美元霸主地位後,曾蔭權也算識時務,在一個論壇上作出響應,指人民幣一旦實現自由兌換,有機會取代美元成為港元的掛鈎對象。
中國推行人民幣貿易結算,香港的確可以受益,但是,曾蔭權和港府未免興奮過早、興奮過度。曾蔭權3月初在北京表示,當月就有好消息,昨日又表示「會很快便發生」,內地的準備工夫已做到七七八八。如此含糊其辭,未免令人質疑港府究竟同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商務部等相關機構的溝通是否有問題?究竟是否掌握人民幣結算試點的時間表和進展?
相對於港府的興奮,廣東眾多外貿企業提出的憂慮更值得關注。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外貿企業歡迎人民幣結算試點,同時憂慮人民幣國際號召力不足,尚未成為亞洲通用的結算貨幣,與海外客戶溝通起來有困難;在金融海嘯冲擊下,外貿定單銳減,客戶很多是強勢客戶,對方不一定同意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本身也有滙率穩定問題。由此可見,人民幣貿易結算要走的路還很漫長,港府需要腳踏實地,莫以為中央一聲令下,人民幣結算就可以令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再獻新猷。
對於人民幣結算,港府現時需澄清試點的細節,不要以為解決了結算的電腦系統問題就萬事大吉。港府應與北京有關機構緊密聯繫,盡早公佈試點時間表、試點企業的資格、試點銀行的選定,只有實施細則出台,相關企業近期在接單或出貨時才能有所準備,可以預選結算貨幣。
另一方面,港府應着手研究因應人民幣結算的長期發展策略。據內地傳媒透露,試點初期本港銀行可能只有中銀香港及滙豐銀行參與,難道港府以為這就足以凸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有助香港就業?
向中央爭取擴大參與結算的外貿企業、銀行,只是港府要走的第一步。更加重要的是,香港要認清自己在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各個階段的角色和作用,才能力保金融中心地位不失。人民幣要發展成為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要實現周邊化、區域化和國際化,每個階段,香港如何參與其中?如何發揮中介角色?如何加快發行人民幣債券、發展人民幣衍生產品?都不是港府官員閉門造車可以造出來的,需要與中央有關部門深入溝通,需要與上海、廣州等城市溝通、配合,需要香港金融界、學術界聯手深入研究。
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只正受到上海的影響和威脅,也正受到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大陸與台灣加快三通及金融合作的影響和威脅。人民幣結算試點不只會在上海、廣東推行,下一步也會在廣西、雲南推行;台海關係改善,香港不只運輸中介地位被削弱,金融中介地位也被削弱。面對這些挑戰,港府還要繼續坐等北京賞賜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