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不越淮是甜的 - 李純恩

橘不越淮是甜的 - 李純恩

周末周日,北京的公園裏很熱鬧,處處錦旗,處處歌聲。
錦旗上繡着各式各樣的字句,有的則是名稱,比如「××歌舞團」、「××合唱隊」。錦旗下圍滿了人,中間有樂隊有指揮,圍上去的人,可以旁觀,也可以放開嗓子跟着去唱。
歌聲於是壯大,吸引了更多的人,有的觀眾擠不進去,就在人牆外唱。不管是人牆內還是人牆外,都顯得很專業,從遠處聽,還以為有專業音樂會。
春光明媚,楊柳風揚,歌聲此起彼落,熱鬧得不得了。
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等場面,在北京天壇、北海這樣的地方出現,自有一種熱烈的喜氣,排憂去煩,即使你是外來者,也會被感染。聽得懂聽不懂,情緒都會隨着音樂的節拍而牽動,看着忘情放歌的人們,你會知道,起碼在這一刻,他們都是非常非常愉快的人。當你身邊有那麼多愉快人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很愉快。
但是,這等場面,如果來到了香港,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有一天,維多利亞公園裏,也飄起了錦旗,圍起了人牆,中間有幾個戴墨鏡和白手套的「管樂手」,加一個很神氣的五大三粗的指揮,他當然也是戴着墨鏡的。在他們身邊,參差不齊站滿中老年男女,有的拿着報紙,有的拿着棋盒,有的拎着塑料袋,裏面裝着剛從街市買來的青菜和豬肉,隨着指揮舞動的雙手,大家一齊縱聲高歌:「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那就是我移民北京的時候了。
與其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聽《歌唱祖國》,不如直接在北京北海公園裏聽,起碼,那是正版。我們應該維護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