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做過『清潔大隊長』,念念不忘,喜歡潔淨思想。曾氏治下,警察瘋狂掃黃……」陳雲在《中文解毒》中如此寫道。由此路進,政府一邊說要保護曾氏遺墨,另一邊又靜靜的清洗,就不難理解了。否則堂堂「強勢管治」政府,說了要保護,怎會隨便在其中一個圍張包書膠就了事?
黃業、粗口、塗鴉……盤古初開就禁不絕。它們帶着點點危險,但它們也是生活的一部份。曾灶財去世已有兩年,墨迹漸淡,觀塘街坊慨嘆。但時代就是這樣轉,街頭卻出現了另一條又一條塗鴉風景線。
記者:何兆彬
攝影:伍慶泉、何兆彬
部份相片由Graphicairlines、StartfromZero、唐祖堯提供
Model:子翹寶寶
曾灶財告字狀
曾氏的墨迹越淡,他的重要性顯得越清楚。
以香港價值──即金錢去衡量,上次蘇富比拍賣曾氏墨寶,成交價5.5萬,今次「龍墨就以21.25萬港元成交,比底價高七倍」。
「拯救九龍皇帝街頭墨寶示威行動」發起人馮敏兒說,很憤怒香港人不把曾氏作品納入藝術範疇,要拗,他可以提出200個理由。不用了吧。梵谷在生時也被認為是瘋子,死後要多久價值才被肯定呢?梵谷的狂熱,其實就是病。曾氏也「精神異常」,異於常人處,是當他「發現九龍部份土地(九龍城)被割讓給英國之前,曾獲御賜為他祖先的食邑(封地)」,即開始把城市當「狀書」,一寫數十年。
其實曾灶財不是為了寫而寫,他是為了抗議而寫,他的「寃情」,有狀無路告才在牆上寫了起來,當年不止他一人用這個方法告狀,只是他作品多、風格特出,故事奇特,而且抗爭了整整51年,這才成就了一代傳奇。這令我想起《秋菊打官司》。曾氏認為被港英政府騙去九龍喎,理虧的應當是政府,自然不怕你班警察!
生前為了寫字,曾灶財連老婆都嚇跑了。據生前與曾氏一直有聯絡的鍾燕齊資料顯示,曾去世時香港留有17處墨寶,如今只剩6處,分別位於尖沙嘴天星碼頭、觀塘坪石邨「三山國王廟」的電箱及燈柱、官塘裕民坊大鐵門、浸會大學藝術學院附樓入口,及堅尼地城,域多利道道慈佛社碑石。
看過遺墨的,都覺得有點太遲了,根本曾氏的作品越大越震撼,如今留下的都細細幅,而且墨色淡得緊要。
街坊:「這是觀塘地標」
據任職教師的觀塘街坊唐祖堯表示,其實不止6處的,例如近藍田山坡就有一幅面積最大,而墨迹還算清楚的墨寶,沒有紀錄在內。
唐祖堯在觀塘生活了幾十年,他記得從前到處都是曾氏墨迹,「從前很多的,他在觀塘一直寫到去深水埗,如今都沒有了。」今天他帶着相機,到處尋找曾氏遺墨,拍下來,甚至去找區議會,「曾灶財生前是這區的人,我覺得這是觀塘區特色呀,怎麼不好好保護,甚至把它發展成區內景點呢?」終於找到副主席蘇麗珍,表達了意見,「我說這是觀塘地標,應該保護着,立個牌介紹他生平,他們卻說觀塘地標是三棵榕樹!還說要平衡反對人士的意見。其實曾灶財都去世了,不會再到處寫,沒有了以前的破壞力,反對的力量根本不大。」其實所謂「平衡意見」,與甚麼「均衡參與」一樣,都不過是「甚麼都不要做」的官僚屁話吧。
英國居民把Banksy框起來
乍聽保育人士說要加上玻璃纖維牆,感覺有點荒謬,街上的藝術,加了這道「圍牆」,就把人與它分隔了。
但在英國,被捧上神枱級的Banksy,部份作品卻真的被框起來,保護着。在Bristol,居民就夾了20英鎊,把一幅12吋×18吋的作品裱了起來,居民說:「Banksy來自Bristol,我們對此感到很驕傲。」據他們說,早前一直有唔識死後生仔,想在畫上加上自己的Tag(一種風格化的簽名)。另一幅受保護的Banksy作品──位於TrumanBrewery停車場內的一架紅色舊跑車,Banksy在窗上畫上骷髏頭後,也被加上了保護框。
這容易理解。Banksy在藝壇位列仙班,2004年,Banksy在利物浦SlaterStreet一道鐵門添上妙筆,就差點給幾個賊人拆走了。同年一幅Banksy噴畫的價格,約為62,400鎊,即71萬港幣。
塗鴉與StreetArt
光天化日下通街塗,要比沙膽,的確無人夠曾灶財嚟。
要再數,就會數到「通渠9225XXXX」、「鋁窗9650XXXX」的師傅們,塗了鴉,還夠膽留低電話。
九十年代尾香港興起HipHop文化,街頭開始出現大量塗鴉,但多為醜死怪的Tag(一種風格化的簽名)。
看風格、計量多、膽大四處畫,當會數到Graphicairlines(Tat與Kathy)及StartfromZero(Dom與Katol)這兩個單位。打給Dom表明來意,他即表示「其實我們的算是StreetArt(街頭藝術),不是Graffiti。」簡單的分類,是Graffiti多以噴油在街上繪畫,而StreetArt則由此變化出來,花款較多,有PosterArt(貼海報)、StickerArt(貼貼紙)、StencilArt(模板噴畫)等等。更深層的解釋,是七十年代美國HipHop文化崛起,與黑人被壓制有關,他們有話沒處說,就寫了畫了在牆上,成了塗鴉。「StreetArt比較純粹,我們也許只是覺得街上很悶。」Tat:「之前有雜誌做塗鴉專題,找了我們,香港玩塗鴉的朋友卻表示我們的不算是塗鴉。這方面比較壁壘分明,我自己倒沒有所謂。」
單看作品,會以為他們直接畫在牆上的,卻原來香港人口太密集,在街頭的創作時間不夠。「我們是先畫在紙上,到了現場才貼在牆上。部份作品已保留了幾年。」
戒不掉
風格不同,訊息不同,但兩個單位卻與曾灶財一樣,心裏面有鋪滅不了的「癮」。
Dom:「所以我唔明有些人話玩玩吓無玩了,而我就係搣唔甩呢鋪癮。」00年,他因為在銅鑼灣看到一幅ObeyGiant的海報,念念不忘,查出創作人ShepardFairey的種種資料後,開始了在街頭的「危險」玩意,更越玩越大。
有沒有給差人拉過?Dom:「有好幾次,還好最後都放了我走。給逮到了,我會先同差人解釋,我是在貼海報,希望表達一些訊息。也許因為我不是用噴漆,海報一搣就甩,給警誡後就放了我走。」依我看,警察多少因為他誠懇地解釋自己的理念,而或多或少的被感動到──這個人頂多是儍,不是想犯法。
問這玩意有不成文的規定,甚麼牆可以貼?Tat:「沒有的,不過試多幾次就知。我們會盡量貼舊的牆,爛的牆。」Dom:「看到新牆也不會忍心。但說到底,選位置是選曝光率高的,例如唐樓天台。」
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好,自然要全職做,例如曾灶財就是拿援助金全職寫字的。
Graphicairlines從事設計,有推出產品,他坦言「StreetArt多少都有宣傳成份。但更開心是受到不認識的人的讚美。」Dom讀成衣,貼吓貼吓,也把創作發展成街牌,推出市場。「最初在網站與外國的朋友認識了,大家都做了Tee、貼紙,互相寄給對方,後來有人問我可否多做一些賣他,就賣起Tee來了。有些人認為這是商業化了,但一把刀一罐噴油都要錢。」喂,其實連Banksy都有在畫廊賣畫啦!
但兩人的品牌至今都未能賺夠生活,Graphicairlines作品只佔Tat收入一半,而Dom的品牌前三年都蝕本,如今才有微利,「全靠有台灣市場。我說台灣真的好,不是因為在那邊賣得比較好才這樣說,而是就算是貼一幅海報,他們欣賞的眼光也不一樣。」加上因為到了外地人比較大膽,Dom透露,每次到台灣,他一星期貼的StreetArt,就是香港一年的數量!
香港島塗鴉風景線──油街、蘭桂坊
要數香港靚塗鴉景點,九龍區有旺角火車站一帶、尖沙嘴嘉蘭圍等;如果數港島區,則以蘭桂坊附近的小公園至石板街一帶最多,或油街前政府物料供應處最多,後者現為停車場,近乎棄置,牆上也噴滿了塗鴉,而且水準比外面的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