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
回歸以來,每次香港遇到經濟困難,政府的解決方法都是成立一個星光熠熠的委員會,然後這個委員會就會列出一系列美麗的願景,但當一兩年後經濟好轉後,這些願景就會被冰封,等待下次經濟困難時再循環使用。唯一的一次例外就是數碼港。這一次香港政府是動真格的,但也令香港損失得最慘的,大幅貴重土地在黑箱作業中賤賣了。
人才不在政府在商界
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香港的一流人才並不是在政府,而是在商界。香港的商人其實絕對不需要政府教他們怎樣做生意和做何種生意。每當香港政府自作聰明的要以經濟利益誘導香港商人做何種生意時,這又意味着香港商人又一次的可以從中取利,而且可能是巨利。找數的,當然是香港人。
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各國政府都奇招盡出,有接收金融機構,有大力注資,但你就沒有看過一個政府是像香港般的以發展新產業去救經濟的。發展新產業是重要的,但卻不是一年半載的事,甚至不是三數年的事,而是十年大計,目前當務之急是挽救還可以挽救的企業度過目前的難關,而絕對不是發展新產業。當很多企業業者有沒頂之災時,政府卻說你不如結束現有的業務,投入政府設計的××產業吧,這和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不是也說要把上海建設成金融中心嗎?這和香港政府不是做同一樣東西嗎?但共產黨和香港政府有一個很大的分別,共產黨基本上掌握了中國大部份的生產資源,是一個官商合體的雜種,她要為自己掌握的生產資源謀劃,是正常的;但香港政府卻並不擁有香港的生產資源,她為香港商人謀劃是狗捉老鼠,多管閒事。
即使政府覺得她真的很空閒,真的要為香港商人謀劃,也必須要記取數碼港的慘痛教訓,必須避免直接資助企業,而是應從完善基礎建設着手。針對個別行業的平價批地是絕對不能重演的。
回頭再說政府提出的六大優勢產業,計有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創意、環保產業和教育服務,其中的教育和醫療最有問題。香港的醫療系統可以說是公營獨大。究其原因,是因為私營醫療系統十分之昂貴,除非是小病又或是腰纏萬貫,根本沒有人負擔得起。若再深究,就是因為香港醫學界的壟斷。在九六年前,所有英聯邦國家的醫科畢業生都可以在香港註冊執業;但九六年後,所有外地的醫科畢業生都要接受一個執業資格試。在○六年的考試中,有一百零五個非本地醫科畢業生應考其中的專業知識考試,只有二十一人及格。
比較新加坡和香港。在○七年,新加坡有七千三百八十四個醫生,較○六年增加了四百五十三人。而香港在○七年有醫生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一人,比○六年增加了二百二十二人。我們的人口是新加坡的兩倍有多,但醫生的數目只比新加坡多一半,醫生增加速度更只是她們的一半,我們的私營醫療系統如何能不昂貴?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保險公司寧願把客戶送到外國動手術,你就可以知道香港的醫療費用的昂貴。以這樣昂貴的醫療服務,香港又怎能發展醫療產業?政府似乎更應該着力於應付隨時會發生的醫療融資爆煲,好過整天的異想天開要靠醫療產業挽救經濟。
港人再為假大空賠錢
香港的教育也大部份是政府資助的,特別是大專教育。據統計,每個受資助大學生的年均成本是二十多萬元,醫科生更高。但現時收取內地生時只徵收六至八萬元學費,即是說收一個賠一個。若要收足成本,那我們的學費較到歐美留學還高,還有人來香港讀書嗎?
對於經機會的提議,政府自己知道是在做戲,港人也知道這是在做戲,只盼望勿假戲真做,否則香港人又要為政府的假大空賠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