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出版教科書可謂一門大生意,以全港近一百萬學生,平均各人每年買書2,000元計算,一年的生意額便高達20億元。雖然出版界揚言三三四改革,要投資千萬元製作新書,但部份冷門科目,出版商根本不會出版,以封蝕本門。團體批評書商輸打贏要,「有銀搵就做,蝕本就唔做。」
香港教育出版商會副會長、從事出版界20多年的石國基表示,為應付三三四學制改革,書商最少投入多50%或以上的資源,用以製作新書、聘請編輯等。他指部份書籍投資期達三、四年,單是一科的資源已需數百萬元,部份科目更需千萬元,是巨大負擔。
要有社會責任
他承認,部份較冷門的科目,較少書商願意出版,甚至無人肯出版。他解釋指,「我地都盡量去做,但因為要投入龐大資源,有啲科無人做書,如體育、音樂、視覺藝術等;又好似宗教科,有啲包括基督教、回教、佛教,可能真係只得百幾、二百考生去考,呢啲科目根本無可能出書。」若根據書商提供的資料,地理、資訊及通訊科技等相對較少人報考的科目,在新高中課程下,本港僅得兩個出版商出版、中國文學科則僅3個。
他表示,以新高中課程共有24科,共有14科有出版商出書,有部份科目如通識科,教育局指不建議用書本,故沒有出書;另部份科目則因太少人修讀而沒有出版教科書。
教育局指,今年共有五科不建議送審,包括綜合科學/科學、倫理宗教、旅遊與款代、設計與應用科技及體育科。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指書商不應輸打贏要,「唔可以有銀搵就做,蝕本就唔做,就算冷門科目都有社會責任要出。」他批評有部份書籍加價一倍,本港近百萬名學生以基層為主,目前經濟形勢不好,書商應體諒本港各界需要,節省不必要的支出及不應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