傭僕正名 - 陶傑

傭僕正名 - 陶傑

英文專欄引起的國際糾紛,暫告一段落。香港的外籍家務人士,原來還要爭取最低工資、反對歧視。
什麼是歧視呢?這就涉及語文教育了。特區政府通過喉舌教導我:「僕人」這個名詞,帶有「奴隸」之意,「明白未?」以後不要再用了。
「僕」就是「奴」的意思?學了許多年的中英文,如此啟蒙的新解釋,頭一次聽見。是是是,政府當然是對的,我知錯了。
稱為「僕」,是歧視,那麼中文「傭僕」二字並稱,「僕」既然是歧視,「傭」也一樣是歧視。
這就怪了。全香港的華文傳媒,左一句「賓傭」,右一句「印傭」,長期散播種族和階級歧視。在這種「語境」成長,下一代怎樣會尊重弱勢族群?
我贊成政府立法,把「菲傭」、「印傭」等列為歧視詞彙,禁止所有印刷傳媒表述。「僕」是奴隸,「傭」一樣是奴隸,「印傭」和「泰傭」這兩個中文詞彙,令人覺得印尼和泰國都盛產奴隸,應該從此取締。《蘋果日報》的社論最正義,不妨由本報做起,但嬉笑怒駡的李八方,當然可以例外,像「陶傑辣㷫賓賓」,「賓賓」這個叫法,還不知多親切呢。
「傭僕」是歧視,早就有人政治正確地高瞻遠矚了,帶頭改稱「家務助理」。但「家務助理」也有歧視:第一,助理助理的,本身就有「低級」的意思,特區政府十三萬月薪,聘了一批「政治助理」,就曾經引起公眾譏笑──「助理」是什麼東西,值十三萬啊?可見香港對「助理」有另一種看法。「家務助理」,更加忌諱,為什麼做家務就是低一等的營生?「男主外,女主內」,這句話,誰都知道就有歧視婦女之意,「內」指家務,所以「印裔家務助理」一詞,只是經過一層偽善包裝的種族和階級歧視。
「家務」一點也不低級,「家庭主婦」堂堂正正,移民加拿大,人家還把「家庭主婦」列為工程師一樣的專業呢。不是僕人也不是傭人,我主張從此改稱「家居政務管理主任」,英文DomesticAdministrativeOfficer,簡稱「DAO」,比起天之驕子的AO,前面還多了一個D字。或稱FAO──FforFamily,亦可。可千萬別誤會,凡是AO,都「抵×」──D不是馮小剛說的「丟」(DIU)之意,F,也不是英文粗口字,不同文化背景,疑心生別的暗鬼,不,我發誓,這些不是我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