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帶:心衰竭患者不宜喝太多水

健康地帶:心衰竭患者不宜喝太多水

心衰竭是一種慢性及致命率高的心臟疾病,患者需接受長期治療。根據臨床數據估計,本港約有1至2%的人口患有心衰竭,每年約有5,000人因此而死亡。心衰竭可誘發心律失常,並引致猝死,故此,適當和有效的治療能有助控制病情,減低死亡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

應選擇低鹽飲食

患者要有效控制病情,首先要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心衰竭患者應選擇低鹽飲食和不要喝太多水份,低鹽飲食可改善血管功能並減少水份積聚於體內,慢性心衰竭患者每天最多可飲用一公升水(包括湯),以免水腫情況加劇。另一方面,患者應恒常進行帶氧運動,醫學證明帶氧運動能提升心肺功能,降低心衰竭復發率和死亡率。
除了調節生活習慣以嚴控病情外,醫生也會因應患者情況處方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藥物治療。藥物能減低身體及肺部積水,改善內分泌及調節神經激素(神經荷爾蒙),提高運動能耐,從而降低復發率和死亡率。藥物若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或需考慮以植入式的裝置進行治療,例如心臟再同步療法、植入式心臟除顫器,以及最新研發的心臟收縮力協調器。
醫學研究指出,很多心臟疾病最終會導致心衰竭,如冠心病、心瓣毛病、高血壓和心律不整,若能預防或治癒這些病因,可避低發生心衰竭的風險,或有助控制病情。冠心病患者可透過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俗稱通波仔)或冠心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手術)來治療冠心病;若有心瓣毛病可以更換或修補心瓣;高血壓則可調控飲食和使用藥物控制;如患有心律不整者,可以藥物或射頻消融術治療。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心臟科主任余卓文
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