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計所需投保額

教你計所需投保額

買保險最忌保額不足,或保額高於需要,白交保費,保障亦未必切合所需。理財版找來專家教你計算保障額的方程式,針對壽險及危疾保障,計算切合個人需要的保額。
記者:余美玉、黃碧珊

《背景》
讀者徐女士現年30歲,有一名2歲孩子,月入2萬元,每月分擔約7000元家用,包括孩子及父母生活費各3300元,其餘由丈夫及兄長負責。徐女士於人生不同階段買入多份保險,現時共有7份之多。
投身社會工作不久,她透過朋友購買一份投資壽險,貪其同時有壽險及投資成份,其後又買了一份儲蓄保險。
徐女士任職的公司雖提供醫療保險,但生孩子後,她認為家庭負擔加重,隨即一口氣投保人壽、醫療及危疾保險各一,並於較早前再多買一份賠償額有100萬元的女性危疾保險,即單是危疾保障已達140萬元。

 

危疾保險 所需保額為年薪3倍

危疾保險作用是一筆過賠償收入損失,如屬家庭經濟支柱,賠償更需用來應付家庭開支,故在決定危疾投保額時,簡單計算方法有兩種,一是以危疾賠償彌保收入損失,另一方法是以支出及財政負擔為計算基礎。
如何計算?

投保額=一般為年薪三倍

每月開支x12個月x3年或希望休息的時間

保柏醫療保險市場部助理總經理陳慧儀稱,如不幸患上危疾,一般治療時間由數個月至數年。如投保人屬家庭經濟支柱,決定投保額時可以家庭開支計算,如每月按揭供款、子女每月學費或外傭開支等。
以最基本計,徐女士月薪2萬元,3年即72萬元,現有保障140萬元已足夠。不過,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認為,徐女士的危疾保障額比實際需要高,最新投保的女性危疾保單,有較高儲蓄成份,故保費較貴,建議斷保。
斷保後危疾保障額餘下40萬元,而且無法加大保額,故建議另買一份沒有儲蓄成份、10年期保額40萬元的女性危疾,保費每年約4000元,但應先投保再斷保,因新保單有90日等候期,如於期內身體狀況有變,保險公司或不受理。

人壽保險 保額=債務+負擔-資產

認可財務策劃師李啟賢指出,買壽險最大目的,是保障家人於投保人去世後,不會影響家人生活質素,故所需壽險保額為債務及負擔總額,減去現有資產值所得之差額。

如何計算?
人壽保額=(債務+負擔)-現有資產值

債務泛指借貸及按揭尚欠金額,負擔則為供養家人的生活費。如伴侶沒有職業,需為對方預備3至5年生活費,至於孩子要有充足儲備供書教學至成年。供養父母要預備足夠養老金至其百年歸老。
張佩儀表示,由於徐女士丈夫有穩定收入,加上沒有借貸,故不用擔心其生活,只需為孩子及父母打算,每月各要3300元,20年即需160萬元。
依此簡單計算,徐女士所需壽險保額約160萬元,按張佩儀建議,斷供100萬元具壽險保障的女性危疾保單,整體壽險保障只餘120萬元,故宜再買一份定期壽險,35年期的定期壽險,每年保費1800元,保額約40萬元。
李啟賢補充,如要考慮通脹因素,假設每年3%通脹率,保額會由160萬元大增至230萬元,差額亦可以定期壽險填補,35年期保額100萬元,每年保費2280元。

投資壽險及壽險儲蓄 斷供宜考慮機會成本

張佩儀指投資壽險沒有供款年期,可隨時終止取回現金價值,但要注意一旦終止保單,其壽險保障亦同時失效。
至於徐女士26歲時購買的壽險儲蓄計劃,李啟賢認為,該份壽險儲蓄月供1000元,10年後只取回總付保費,期滿紅利亦非保證,加上期間身故只可取回已繳保費,十分「唔抵」。建議不要浪費機會成本,忍痛斷保,將慳回的1000元投資基金,回報可望更高。

如何考慮?
若考慮儲蓄保單是否斷供,應睇:機會成本或可取回現金價值

不時檢討
宜按生活轉變 重新整理保單

投保除考慮人壽及危疾兩大保障,還有意外及醫療。雖然徐女士其中一份壽險保單加有意外附加保障,但僅適用於受保人因意外導致完全傷殘,失去工作能力,才獲豁免該份壽險的保費,故她應多買一份定期意外保單,每年保費600元,保額50萬元,若遇意外,可減輕因收入減少而增加的經濟負擔。
此外,徐女士自行購買及由公司提供的基本醫療保險,均沒有住院現金保障,故應添加住院現金保障,以藍十字為例,每年保費800元,每日有500元住院現金津貼。
專家指,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需要,故要按生活轉變整理保單。徐女士亦應考慮為小孩投保教育基金,作升學之用。

徐女士購買的基本醫療保險,沒有住院現金保障。圖為瑪麗醫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