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美元,誰能代替你地位! - 盧峯

探針:美元,誰能代替你地位! - 盧峯

在倫敦G20峯會前高調質疑美元地位的中國、俄羅斯在會上乖乖聽話,沒有再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兩國政府領導層及官員都很清楚,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流通及儲備貨幣的地位不但難以動搖,也是對這兩個國家以至全球經濟增長最有利的做法。
在解釋問題前先說一點歷史。美元成為國際流通及儲備貨幣只是二次大戰以後的事。二次大戰前並沒有任何一種貨幣有這樣的地位,即使英鎊也主要在大英帝國及一眾前殖民地間流通,其他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美國則用本身的貨幣作交易貨幣。唯一國際共同接受的「交易媒介」或儲備是黃金。
二次大戰後大部份發達國家滿目瘡痍,身為戰勝國的英國也瀕臨破產邊緣。只有美國有能力向各國提供援助,提供投資,提供市場,提供人人接受的硬通貨─美元。正是在一國獨大獨強的環境下,美元便逐步逐步成為國際交易及結算貨幣,各國包括歐洲、日本等國也積極儲存美元作儲備。美國國內部份人對美元變成國際貨幣其實有保留,認為會損害美元的價值及削弱經濟的穩定性。
到六十年代中後期,美國獨大的情況消退。歐洲的德國、法國,亞洲的日本開始冒起。部份國家領袖如法國總統戴高樂開始投訴美國利用美元的國際流通貨幣地位享受「免費午餐」,濫發貨幣應付越戰及國內的福利政策。(他的說法跟中俄官員近期的投訴不是很接近嗎?)
投訴歸投訴,不管是德國(當時只是西德)、法國、日本都沒有能力、意願把本國貨幣變成國際儲備及流通貨幣。例如德國央行(TheBundesbank)就很盡力控制馬克(DeutscheMark)的供應量,防止通脹及幣值大幅波動。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德法等歐洲國家結成歐盟,成立了經濟體積跟美國相差不遠的歐元區。但主宰歐元區及歐洲央行的仍是Bundesbank那種自保、防通脹的思維。歐洲央行仍在嚴格控制歐元的供應量,不希望歐元流通量大幅增加。在供應有限的情況下,各國企業及銀行要用歐元結算變得很困難,要增加儲備中歐元的比例也不容易。歐元怎能取代美元的位置及角色呢?
日圓的供應只有比歐元更少,日本政府只有比歐盟更向內看,更自己顧自己,實在不能指望日圓變成國際交易及儲備貨幣。至於人民幣連自由兌換也未做到,俄羅斯盧布則比港元更不穩定,它們怎麼能擔當大任呢?說來說去,只有美元最就手方便,供應最充裕。在未來的一段長時間,美元地位仍是無法取代的!(下星期將會進一步分析美元主導為何對中國及世界最有利。)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