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全球最平 電車跨世紀不衰

票價全球最平 電車跨世紀不衰

【本報訊】走進時光隧道,在沒有地下鐵路、巴士的年代,上世紀初的港島區居民,除了靠人力車與馬車代步,電車便成為主要交通工具。早年電車座位矜貴,分頭等與三等,一程電車票價足以飽吃一頓豐富早餐。惟車費升幅,多年來跟不上社會通脹,如今僅2元的車費,連一個麪包也買不到,電車成為全球最廉價的交通工具之一。
上世紀初,本港未有大型陸上交通運輸系統。當時港島區人口與日俱增,港英政府為解決交通日益繁重問題,1901年8月頒佈《香港電車條例》。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翌年在英國倫敦正式成立,負責建造及營運本港電車系統。

八十年代曾研究取締

903年港島區開始進行電車路軌鋪設工程,1904年7月30日電車正式投入服務。初期只得往來堅尼地城至銅鑼灣一段,隨後才擴展至筲箕灣,發展成今日六條路線,路程全長13公里。最早一批電車共26輛,全屬單層,還分「頭等電車」與「三等電車」,車費分別是1角與5仙。
1933年獲港島區巴士專利權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投入服務,電車公司為迎戰,1936年將頭等與三等票價調低至6仙與3仙。本港電車在過去百載經歷五代演變,是現存世上最悠久電車系統之一。
本身是電車迷的香港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張順光表示,電車多年來一直維持低廉車資,升幅追不上通脹,「一毫子喺五十年代可以食一餐早餐,但家兩蚊,連一份報紙都買唔到。」他說本港電車除了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古老的交通運輸系統,也相信是全球最低廉的交通工具之一。
他說在八十年代初,社會曾有意見指電車系統落後,應該取締,但政府與電車公司經過公眾諮詢後,最終保留了這種百年交通工具。時至今日,電車公司擁有163輛雙層電車,每日平均接載24萬人次乘客。

電車大事表

《1904年》
首批26輛單層電車7月投入服務,分頭等及三等,車費分別1角及5仙

《1912年》
第二代上層無蓋的雙層電車(右)投入服務

《1918年》
推出第三代雙層電車,上層加有帆布

《1930年代》
第四代雙層電車投入服務,上層採密封式設計,圖為50年代灣仔街道

《1936年》
電車迎戰中巴割喉減價,車費降至6仙及3仙

《1946年》
車費調升至2角及1角〈圖〉

《1972年》
所有電車劃一收費至3角

《1974年》
九倉收購電車公司

《1976年》
取消售票制度,引入收費錢箱

《2000年》
推出第五代千禧新電車〈圖〉

《2009年》
九倉昨日宣佈出售電車公司一半股權予法國威立雅集團

資料來源:電車公司
圖片來源:收藏家張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