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新泉
中文教師
最近社民連三子在立法會上「爆粗」,有人認為「粗口有失斯文」,有人認為會「教壞學生」。本人作為一位資深中文教師,倒想闡述自己的愚見。
甚麼是「粗口」?為甚麼黃議員說的那句是「粗口」?「粗口」為甚麼就是錯誤?相信語言權威也難以從學理解釋。作為一位中文教師,當聽到學生「講粗口」,我會懲罰學生,原因並不是他「講粗口」,而是用詞錯誤。黃議員說的那句「粗口」在甚樣語境下才合適呢?例如百姓和平示威,要求政府改革,政府卻武力鎮壓,傷害無數生命。若有人看到這樣的事情,基於公義與惻隱之心,說:「這個××政府,禽獸不如!」你可說他詞彙貧乏,但他用對了形容詞。當然,若果只是同學不小心碰撞你,或者因你欠交功課而被老師責罰,你卻用「粗口」責罵對方,那便是用詞不當,應當受到責罰。
議員爆粗須看語境
究竟黃議員「講粗口」的語境是否正當呢?當時陳議員問到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當港人在內地被拘捕,局長會否派人探望、了解、協助。局長不直接作答,卻只說與內地有協議。林局長在香港政制發展要看中央面色,連探訪內地被拘禁的港人也要看中央面色,一切按本子辦事,誰人做也不是一樣嗎?為甚麼要動用數百萬納稅人的血汗錢聘請這樣的一個尸位素餐的人。在這種語境下,黃議員只是輕輕地「講粗口」表達情感,可算是非常恰當。
當我看到報章、電視報道黃議員「爆粗」,在未清楚其「爆粗」的語境時,也覺得反感。但當看過有關片段,卻又覺得合情合理。可惜大部份媒體卻簡單的以「爆粗」二字形容黃議員的說話,沒有交代其語境,這樣公平嗎?當黃議員在立法會討論時引經據典,為何傳媒又不作報道呢?與其問為甚麼有人會「講粗口」,為何不問問官員為何那麼差勁,只能夠以「粗口」來形容他們。
戰國時候,齊宣王曾問孟子:「臣弒其君可乎?」孟子:「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者。」假若現在有學生問我:「立法局議員爆粗,可以嗎?」我的回答是:「聞誅一狗官矣,未聞爆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