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正審議四幅國際學校建校用地的申請,但該局的調查顯示,去年九月初本港國際學校有3,700個學額無人報讀,佔總學額一成,即平均每校有72.5個「吉位」。有教育團體指,過去半年受金融海嘯影響,有更多學額剩餘,促請當局重新審視需求,以免日後有國際學校收生不足而停辦。
自從教育改革推行後,不少家長用腳投反對票,送子女往外國升學或轉到國際學校就讀,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情況,小一和中一最多人輪候。但教育局昨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去年參與調查的51所國際學校,在9月初共有3.46萬個中小學學額,但學生人數僅3.09萬個,有3,700個無人入讀,比率10.7%。教育局指近年本港對國際學校學額的需求殷切,當局撥出四幅位於九龍灣、荔枝角、西貢和屯門掃管笏的土地供興建新校,在上月截止申請後,共收到14份申請,分配結果年中公佈,將可提供4,000個學額。
中產家庭難以負擔
教育局又協助四所國際學校在原址擴建或租用物業,新學年可增加多400個中學學額;又把四所空置校舍,分配予四所國際學校作擴展,至新學年總共可提供多300個小學和1,340個中學學額。
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國際學校學額在去年9月已供過於求,隨着這半年來金融海嘯的影響浮現,估計有不少學生無法負擔高昂學費而轉往公營學校,加上不少在港工作的外籍人士離開,餘額料會進一步上升,促請當局重新審視建校需求,以免浪費土地和引致學校收生不足而停辦。家長協進會會長黎曾慶指出,國際學校學費高昂,中產家長也難以負擔,加上出生人數持續偏低,當局不應輕易批出建校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