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銀根「十萬火急」,你還跟爸媽說:「長大後,我想當畫家。」爸媽即時跟你來一幕「鎗火」:「畫家?死了才有錢。」藝術從來不是條康莊大道,一班躊躇滿志的「赤腳小子」欲向導演路進發,卻被「跟蹤」杜琪峰多年的游乃海一盆冷水照頭淋,但願這班「真心英雄」,有路可逃。
記者:許維雅
攝影:伍慶泉
游乃海
編劇、導演。1989年加入TVB,1992年轉投杜琪峰旗下成為其得力編劇,處女作是1993年《赤腳小子》,其他作品有《十萬火急》、《鎗火》、《瘦身男女》及《嚦咕嚦咕新年財》等。2004年及2006年更憑《大隻佬》及《黑社會》系列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2007年首次自編自導《跟蹤》,奪《日本東京FILMeX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及第二十七屆金像獎新晉導演獎。
廖銘賢
廣告製作公司導演,其第四屆鮮浪潮公開組參賽作品《六虎》,故事圍繞主角阿波發現離婚妻子曾跟黃紙兄弟有染,刻意安排六兄弟茶敍查出真兇。
張君恒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三年級生,其第四屆鮮浪潮學生組參賽作品《遊》,故事說主角殺人後,會帶着所有經驗與記憶變回被殺者,是套科幻短片。
陳兆禧
TVB編劇。去年憑《和尚》成為第三屆鮮浪潮短片競賽冠軍,故事圍繞一個和尚,隨街化緣感受到的人情冷暖。
彭朗僑
嶺南大學社會科學系三年級生,第四屆鮮浪潮學生組參賽作品《殤顧》,故事講述一對無依的兄弟,如何在安寧的病房中度過最後相處的時光。
游乃海=游
廖銘賢=廖
張君恒=張
陳兆禧=陳
彭朗僑=彭
記者=記
學詠春當然打詠春
在電影圈打滾十多年,師承杜琪峰的游乃海第一次參加「鮮浪潮」指導導師,他萬分謙厚,強調自己沒能力教學生,只敢提供意見:「拍攝是沒得教的,能走進師傅的影子已萬分高興。」所以他不怕被人揶揄,處處抄襲杜琪峰。
記:第一次參加「鮮浪潮」,對這些小朋友有何評價?
游:驚喜、有趣、讓我對年輕人改觀,很難得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小朋友,了解到更多這一代年輕人的思路。廖銘賢成熟,清楚知道自己想拍甚麼;張君恒想法奇怪,估不到他會有如此無聊奇想;彭朗僑感覺較文藝,適合拍港台節目。
記:第一次擔當導師,教學時有甚麼深刻感受?
游:絕對不能說「教」,只是指導。過程中,你糾正他們別這別那,他們會應你:「好!」但不會聽你的話,最後自自然會走回自己方向。這並非壞事,創作一向是很個人的事。正如杜Sir有時給我意見,我都未必聽入耳。當然,電影要有商業考慮,他們不是拍商業片,容許更個人化發揮。
記:指導人跟被人指導有何分別?
游:我不懂得怎樣教人,我跟杜Sir多年,他亦無一套好有系統的教導方式,他只會叫我看着他怎做,或者叫我做給他看,他只會糾正錯誤,讓我慢慢摸索。
記:跟一個導演太久,怕不怕走入了他的影子?
游:別人評杜Sir的電影有美感,畫面敏銳電影感強,坦白說我跟他出身的,別人評我有他的影子,我一點也不介意。我師傅打詠春,我當然學詠春,我不會學了蔡李佛出來的,但如何把詠春演化成獨有的拳道,就要看自己的修行和領悟了。
令自己愛黑社會
游乃海拿手作是警匪片,因他由細到大都喜歡犯罪小說和警匪片,特別喜歡以警察做題材。分享編劇與導演分別之時,他提醒一眾年輕人,無論編與導、拍甚麼類型、甚麼題材都好,最重要是投放感情,令自己愛上自己拍攝的東西,那管愛上的是──黑社會!
游:其實我沒想過當導演,之前一直只喜歡做編劇。做編劇,想到故事題材提議給杜Sir,他說可以便慢慢繼續構思下去,下筆時要計算主角是誰、有多少個場景、定位國內還是香港等問題;跟着開始籌備拍攝,很多時劇本未完,拍攝就要同步進行,邊寫邊改,邊改邊拍。編導之間的合作有兩種形式,有導演心目中已經有故事,慢慢跟編劇談內容;有導演只喜歡拍攝,要求編劇不斷供稿達致他們心目中所想,很多時他們都未知想要甚麼,編劇工作就是幫助導演拼貼出他們想要的故事。
張:只要有得拍,是編還是導都沒所謂。
游:做導演麻煩很多,要兼顧花費、製作、拍攝手法等等大堆問題,連幾時放飯都要你決定,能夠成功解決所有問題,都是一種樂趣。其實不論拍電影、電視劇還是網上短片,都是個創意渠道,大家別太執着自己拍甚麼、擔當甚麼崗位。
陳:編劇限制大嗎?電影完成了,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所想?
游:限制一定有,看你如何在這限制的框框內發揮你創意,一定要尊重導演所改。
陳:會不會因被刪改而不快?
游:不會,這是經常發生的,習慣了,哈哈。除非那個導演是儍的,否則每次修改,總有他的理由。
記:如何令自己寫不同類型的電影題材都同樣出色?
游:未必每個題材都是自己喜歡的,要作品多元化,必須想辦法令自己投入,尋找很多資料再投放感情。如編《黑社會》時,要不停跟黑社會的人溝通,多用他們角度看世界,才可寫出他們情義一面。
TVB是唯一入行路
常說:「為藝術而犧牲是值得的。」踏上無上權威的導演路,當中又要犧牲幾多?做好無女友、無收入和無時間、為拍攝而放棄一切等心理準備後,門路可能只有一條──TVB。
彭:我發覺自己對拍攝有興趣,我希望畢業後入行,唯一擔心是生計問題,家人憂慮可能沒有收入,賺錢結婚都是問題。
游:預料之內啦,入行的第一個考慮就是不要拍拖,最好是單身兼家境富有,哈哈。
廖:有人願意投資讓我拍一套屬於自己的作品已經心滿意足,有沒有人工都無相干。
彭:都是,自己有飯吃就已經夠。
廖:入這行的門路很窄,我做廣告7年,我都想入行,但電影公司不會登報請人,實在可遇不可求。游導演,你請不請人呀?
游:嘩,我亦愛莫能助!平日都有很多人寄信自薦,內容很有趣,如:「我寫了一個中國版的魔戒,你快點來買我的故事或請我啦。」至於門路方面,我建議先入TVB,但必要有捱苦心理準備,因為這一行的環境實在很艱難,不論機會、工作量和收入都非一般人可接受,所以勸告年輕人,真的要很喜歡拍攝才好入行。
陳:我們都知苦,好像我現在電視台的工作,很多時朝早七時通告,晚上七時收工,還要回公司開會談明天的拍攝進度。
游:入TVB最大好處是可以學懂劇本如何起承轉合、何謂市場,TVB就是最好磨練的地方。因為電影太個人化是很難生存的,你拍一套片都希望賺大錢,都是那一句:「要計數。」
記:王家衞導演的個人化是異數?
游:你又知他沒有計數?他可能有,只不過他的市場定位是在歐洲,電影是大投資,幾百萬已算不上甚麼製作,老闆幾富有,都不會想拍出來一套被大眾訕笑的電影,何況一套電影不是你一個人作品,是全體人的榮辱?
後記
訪問尾聲,要求幾位年輕導演問游乃海一個問題,四人異口同聲再次問:「請唔請人?」他們明知將會走上一條頗難行的路,問完又問那份堅持實在令我佩服,在這互相出賣和欺騙的世道,走入電影世界可能比留在現實生活有更大樂趣。
游乃海作品
鮮浪潮作品播放
為令新一代有更多拍電影機會,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合辦「鮮浪潮短片競賽」,今屆找來多位導演作技術指導,上星期剛舉辦頒獎禮,「鮮浪潮大獎」得主是黃顯揚的《籃子》,其餘17部參賽作品,將於藝術中心一連四日播放。
「第四屆鮮浪潮短片競賽」作品放映會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日期:4月10-13日9:00pm
查詢:29703300( http://www.hkiff.org.hk)
訂票:城市電腦售票網或香港科學館及香港藝術中心票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