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甘」「溶」中心 - 何歡

不是「甘」「溶」中心 - 何歡

何歡 自由撰稿人

早幾天中國國務院提出,要把上海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許多港人未競爭便先自亂陣腳,慌忙起來,彷彿香港不得了,又再墮進早幾年甚囂塵上的那套「上海很快便超越香港」之陰霾。都說我們特首曾蔭權一向是醒目仔,挑通眼眉,面對上海的挑戰,不以為然,只是胸有成竹地說:我們香港過去與東京、新加坡不斷競爭。
所謂金融中心,不是隨便可以銳氣打造出來的。沒錯,你可以建立一座疑似IFC,也可以拷貝整個倫敦金融城,但這些只不過是一堆水泥鋼筋木材,不見得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疑似IFC就可以與天比高。勉強空降安插幾個A貨任志剛坐在頂樓,英雄不能用武,只怕高處不勝寒。
不得否認,高廈硬件有助擺出國際金融中心的磅礡氣勢,但內容呢?爛船都有三分釘子,香港這艘爛船,經過十年風雨,現在已經與舢舨無異,但仍有可貴的三分釘,例如醫療制度,三權分立的司法制度,公平公正的金融制度。抱歉,不幸地,三種幫香港奠基的優秀制度,都是由港英殖民地時代留下來的。
一個城市能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得視乎透明度。國際金融中心,顧名思義,當然有四方八面的資金鈔票每日不斷自由地進進出出,這般自由開放,儼如無掩雞籠,便吸引不法之徒前來,幹洗黑錢之類的勾當。假鈔會影響金融體系,教人信心動盪。這時候,司法制度便發揮效用了,英式法律既清楚又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上傳媒這種第四權力的監察,稍有不妥,是躲不開報紙雜誌的厲目的。香港目前法制健全,實行英式普通法,開埠以來未爆出過甚麼大型金融界醜聞,可見金融中心這姿勢不是虛有其表的。只要一國兩制這副牌坊一息尚存,香港仍是英美式國際級金融中心。
原來,所謂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是城市的背景要夠透、夠公正、夠開放。國際投資者不是儍瓜,他們知道在那個城市投資會較安全,那個較高風險。香港奉行一國兩制中的資本主義,政府不可以出手挑撥市場,一切由市場主導,但內地的經濟仍靠官方的大手緊緊地掌控,時快時慢,時冷時熱,國際投資者自然懂得為自己的鈔票作出最理性最明智的抉擇。是金融中心,還是翻版的又「甘」又「溶」的中心,大家都心中有數。
無疑,中國在國際舞台的角色日益吃重,奧巴馬也要求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但現在內地的體制仍然有諸多限制,人民幣仍未能自由兌換,資金也不能自己流動;即使可以流動,也沒有成熟的傳媒去監管整個制度。所以上海或北京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路途尚是遙遠。曾蔭權是港英遺臣,應該知道一個金融中心是怎樣形成及運作,也知道內地任何城市仍然未夠實力動搖香港金融中心之地位,難怪面對記者時臉容輕鬆,暗示港人不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