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如果她沒有開門;像多少年後獨居的歲月,她從不開門……如果那一年,她不曾為了他打開門……
為什麼她會選一個這麼不堪的男人?
怔忡間問出了口,隔座的蔡瀾大手一揮,很權威的答話:千萬不要以為像她這樣的女人會有好多人追。
未加思考的問題與意外的答案令人沉默了下來,是否從來都是次一等的、次二等的、次三等的比較有市場?是否從來都是男人看女人與女人看女人大有差別?男人之中又有所謂才子型的與普通男人對女人評價也有偏差,風塵味的、滄桑味的、喪喪地十三點型,在某些異性眼中是好白相得很,而像她祖師奶奶這樣孤高的、智慧型的、有貴族血統、有藝術修養、寧缺勿濫的女子,注定了戀史貧乏,缺少筆下人物的姿采人生,僅有的一兩段蒼白情史才開始,便終止,情不濃,緣太薄,又聚少離多,愛不深,恨太長,一生都遺憾。
人生的確是沉重的,若連談情說愛的調子也沉重到一言一語都帶弦外之音,談文論藝都要挖空心思拼獨到之見,的確叫人疲累,我若是男子,也不願將自己放在祖師奶奶纖細敏感的神經之下,被那眼高於頂的鑑賞品味去放大品評。在男人與女人的攻防之戰中,她的道行顯然無法應付一個老奸巨滑的情場老手,而以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她也顯然不是有足夠的魅力去顛倒眾生。況且有些男人變起心來是吃了秤砣鐵了心。
昔日電影界曾有人提起李翰祥喜歡的女主角是豹妹型,長靴、熱褲,波浪型鬈髮,濃得化不開的妝,三字經粗口滿天飛,胡金銓導演喜歡的女主角則是純真、樸實、能打打殺殺、片場上又能端茶遞水、師父前師父後,張徹導演喜歡的是男主角,女角只是陪襯,李安導演也是以男角為重,女主角只要肯學習肯聽話,不一定要明星級的人馬,其他如張藝謀、陳凱歌也都是以外型討俏又會演戲為主,導演的開麥拉眼與普通人的各花入各眼明顯不盡相同:在祖師奶奶那個年代,只從電影與小說中學一些調情經驗,名氣與才氣掩埋了女性魅力,碰不到真對手,性格也從未展現,也許蔡瀾說對了一半,是沒有好多人追,也是有些人實在不敢去追,男人追女人或女人追男人,一開始只選擇一條比較容易的道路,誰都不願去碰釘子,也許因為這樣錯過了真遇吧,真遇一錯過便是百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