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布雷頓森林會議結束,英國經濟學大師凱恩斯作總結發言及向大會動議通過協議。在發言中凱恩斯沒有再說甚麼大理論或對世界經濟前景作甚麼預測,他從一個參與者的角度提出感性的觀察。凱恩斯最後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Wehavebeenlearningtoworktogether.Ifwecansocontinue,thisnightmare,inwhichmostofusherepresenthavespenttoomuchofourlives,willbeover.Thebrotherhoodofmanwillhavebecomemorethanaphrase."(我們在學習守望相助,若能延續這種精神,目前讓我們付出慘痛代價的噩夢將會過去。四海一家也不會僅僅是個口號。)
話音剛落,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四十四國代表全部起立鼓掌向凱恩斯致敬;當他退場時,部份代表更高唱"ForHe'saJollyGoodFellow"以示對凱恩斯的敬意及讚賞。
前天的倫敦G20峯會沒有類似的感人場面,沒有像布雷頓森林會議那樣達成一份劃時代的國際經濟協議,沒有奠定一些長期制度,更沒有建立甚麼國際經濟新秩序。美國及美元的主導地位仍然穩固,金融業仍基本上按英美的監管模式辦事。唯一跟當年布雷頓森林會議類似的地方是各國努力學習互諒互讓,守望相助,全力應付當前的金融海嘯。
事實上G20峯會前的形勢着實不妙,各國提出的議題、主張南轅北轍。英美的算盤是希望各國承諾加大刺激經濟的力度,至少能拿出額外二萬億美元振興經濟;法德兩國及歐盟不想大灑金錢,只想集中加強監管金融機構,對冲基金,減少投機炒賣;中、俄、印度、巴西則希望在國際財金組織有較大影響力。經常有出位動作的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在會前更揚言若果會議不能有效處理法國提出的議題,他會中途離席抗議。
還好這些炮火只是虛火,只是一種掩護,各國其實都深知道救市,穩定金融市場才是硬道理。要是峯會出現嚴重分歧,又或有國家離場抗議,全球金融市場將陷入恐慌性拋售,引發另一輪大震盪,令所有與會領袖狼狽不堪,有的甚至可能因此被迫下台。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噩夢,G20領袖特別是主要成員國領袖在會上把叫價大幅降低,英美不再堅持寫明救市銀碼,法德不強求立即大幅收緊規管,中俄則不高調討論「新世界貨幣」議題。
正是在這種互諒互讓精神下,倫敦G20峯會才有一些最起碼的成果,讓金融市場安心,讓各國領袖可以安心回國邀功!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