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香港市民每年都在這個時節絡繹於途,前往墳場或安放先人靈藏之處,祭祀先人,以寄託我們對先人的懷念與哀思。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在清明節追思故人的風俗,不僅致哀,也有追念與繼承故人美德之意。中國各地,都有一些歷史人物的陵墓,如岳墳、包公祠、魯迅墓等等。但自中共建政後,這一傳統與風俗就中斷了。一些墓陵甚至迭遭破壞。近六十年來,除了「毛主席紀念堂」仍供奉一具殭屍之外,其他名人都不見有陵墓,部份中共黨政要人則進入八寶山,而所有名人歷史傳記,都成了「當代史」,也就是按掌權者的當時需要而編造的歷史傳記。近年來,始出現一些後人如章詒和所寫的真實記錄。
一百多年來,為中國的自由、民主、政治現代化而獻身,而呼籲,而建言的先賢們,他們的面目都在中共政治掛帥之下變得模糊了。他們大多為實現中國自由、民主的理想奮鬥終身,他們的事迹若能留傳,他們的陵寢若能供人們瞻仰,人們若能在清明節對他們懷念追憶,這對中國政治社會現代化的推展,會是多麼有益的事。然而,清明節這個慎終思遠的傳統,中共建政後就失傳了。
中國大陸08年恢復了清明節假期,也有了一些清明節祭奠黃帝、大禹、孔子等活動,但這些由官方主辦的活動,大多指向遠古人物,主旨在宣傳中國的古老文明,目的是搞活旅遊,並沒有念先賢、承先志的意義。
不錯,從北京天安門,到一些大城市,都建有「人民英雄紀念碑」,但那是按掌權者的意志向老百姓教化的「集體記憶」,是沒有具體姓名的群體,是為黨史服務的擺設,而許多堅持正義、推動民主法治、為民請命的先知先賢們,他們的事迹、著述、形象,都沒有留下來。
其中如黨內的彭德懷、胡耀邦、趙紫陽,黨外的如張志新、林昭、王申酉,或在49年前已為中共吶喊的知識分子如張東蓀、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這些人或在黨內大膽建言,在撥亂反正中平反改正數以萬計的寃假錯案,在改革開放中開創新天地;他們或在極左思潮氾濫時力抗狂流而慘遭虐殺;他們或全心全意要在中國建立憲政民主。他們的生平事迹和著述應留下來,讓後人繼承他們的先志,他們的陵寢應讓人們在清明節瞻仰懷念。他們是中國人民最可寶貴的遺產。然而,今天都棄如蔽履,在內地幾乎無人珍視。
儘管過去官方中斷了清明節的懷遠傳統,但民間並沒有忘記這節日。1976年清明節,北京民眾自發地在天安門悼念逝世約三個月的周恩來,並藉此表達對四人幫「批鄧」的極左路線的抗議。這場由民眾自發的藉悼念而抗議的活動,遭到當局鎮壓,中共在毛澤東掌權下,將民眾悼念活動定性為「反革命事件」,並罷免鄧小平一切職務。其後毛去世,四人幫被捕,鄧小平復出,四五天安門事件獲平反。不過這一個由清明節而引發的民眾運動,雖直接導致在毛死後繼位的華國鋒「粉碎四人幫」,及帶來改革開放的局面,但在大陸卻沒有成為一個紀念節日,反而在香港,尤其是「六四」後,每年支聯會都在清明節舉行為「四五」而獻花的活動。
自由,是百多年來先賢們前仆後繼爭取在中國實現的目標。人們或不知道,在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竪有一尊自由女神像。內地資深傳媒人凌滄洲,近日在網上呼籲人們在清明節去黃花崗獻花。這一行動將象徵着,爭取自由民主的先賢們,在人們心中的紀念碑沒有倒下,象徵着儘管掌權者早已把清明節的意義拋諸腦後,但中國仍有人要在這一天懷先烈,念先賢,承先志,延續百多年來爭取自由民主志士們的遺願,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