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是一部很深婉的電影,因為曖昧。
創作的人都知道,藝術在曖昧的地方最誘人,電影《色,戒》裏的王佳芝,救了情人,最後得到了鑽戒,上了一輛黃包車,叫車夫回家。在車上,她拿着鑽戒,浮現的表情很詭異,此時她的內心在想什麼?自暴間諜的身份準備犧牲,還是天真地以為易先生會跟她雙宿雙棲?
緊要的關頭,不要說破,由觀眾自己領會。《讀愛》也一樣。
女主角琦溫絲萊演一個不識字的德國女人,二十多歲時當過納粹集中營的侍衞,奉命親手把三百人送進煤氣室。
戰後,她當了電車的售票員,跟一個少年好上了。他向她朗讀文學名著,後來,她的身份揭發,被判終身監禁。
男主角當了律師,未能忘情,幾十年來寄給她錄音帶,裏面繼續朗讀從前的小說。最後她得到假釋,得到自由的前夕,他來看望她,她想牽着他的手,但發現昔日的少年情人長大了,而且有點冷漠。他告訴她自己已經離婚。
過兩天他再來接她出獄,發現她上吊自殺,琦溫絲萊為什麼要死?也沒有交代。自殺的動機,就是曖昧之處。
從女人看來,這位舊情人才回復單身,出獄可以跟他在一起,有新的生活。但她偏偏選擇死亡,是因為發現他已經是另一個人,不可能再與自己重拾舊歡。
但有另一個可能。他曾問她:獄中這許多年,你學會了什麼?她答:我學會了閱讀。
人生憂患自識字始。當她還是文盲,天真而很儍地以為執行納粹的命令,「我要做好呢份工」,在法庭上,她認定自己沒有錯,但在獄中,她追隨着情人寄來的錄音帶,辨字讀書,明白了世情道理,這才對前半生的罪孽深感懺悔。她上吊的時候,把名著書本叠高,有了知識,才有思考;有了懺悔,才有救贖,腳踏書本,走上絞刑台,特寫鏡頭,盡在不言中。
到底是何動機,沒有一句對白,讓觀眾自己猜。主題真諦,看出是何門一道,視乎修養。《讀愛》是一部難讀的作品。